【犇報‧第39期】方遠觀點 2012.06

要忘了高中公民教科書

 張方遠
 

21世紀基金會日前發布一項調查指出,以台灣1986年之後出生的青年為受訪對象,有48.8%的受訪者傾向於「台灣主體認同」(即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其中大學生受訪者對於台灣主體認同更高達52.8%。更值得注意的是,高達78.9%的受訪者認為,如果台灣明確反對統一或支持台獨,大陸並不會放棄武力統一。 

民調背後的意義

冷冰冰的數字只能說明表象,卻難以解釋數字現象背後的意義。對教科書素有研究的前台灣師大歷史系教授王仲孚指出,教科書與受教者的歷史認同及民族認同之間有絕對的關係。歷史敘事的方法與史觀,對於思想與認同正在成形中的受教者來說,產生相當關鍵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教科書與課綱變革,會引起社會與學界這麼大的重視,其中又以歷史與國文為要。簡言之,台灣「國族」建構的工程,其中最關鍵的步驟就是教科書與課綱的改寫。

馬政府擋下了高中「九八課綱」的國文與歷史兩科,希望撥亂反正,但努力至今,成果不大,歷史課綱仍維持了「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敘事順序,「一邊一國」框架並未扭轉。當大家都聚焦於國文與歷史兩科的爭議,往往忽略了同屬民族認同教育一環的公民科教材。

某位擔任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綱編撰委員的社會學者,曾投書指出:「歷史科目前大體上仍然是根據『實證論』的知識系統,因此會把意識型態寄託於相關『史實』的選擇與詮釋問題去進行爭辯。但是『公民與社會』並不須要這樣。因為『公民與社會』不但不須要刻意隱藏意識型態,反而根本就是關於現代公民教育的有關的意識型態的問題。」這位委員說得很直白,事實上,中小學公民與社會科課綱與教材的編寫,仍然維持如此想法。

灌輸兩國認同與敵對印象

因此,公民與社會科教材的問題,值得大家來關注。以本(100)學年度最新版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本(翰林版)為例,隱藏在其中的問題,並不會亞於歷史科。首先,課本論述兩岸的時候,稱大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台灣為「中華民國」,並非憲法所定義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兩岸關係遂成為「兩國關係」。例如,談及釣魚台主權爭議,課本非但未交代日本無理占據釣魚台,反倒引導學生將該問題思考為三國紛爭(中、台、日)。「兩國」的論述方式,在各年級各章展露無遺,塑造中國等於外國的認同。

其次,教科書仍承襲了冷戰與戒嚴體制的思維。高一下第一課談到國家與政府型式,仍比照過去,將「我國」列為民主政體,將「中國」列為獨裁政體;並設計問題,要求高一學生討論「為什麼中國有成文憲法,卻沒有被列入憲政民主國家?」類似的論述與問題,與過去國民黨政府及西方陣營圍堵紅色中國的宣傳如出一轍。

此外,教科書仍以悲情為主軸,強化學生對大陸的敵對意識。課本述及台灣在國際外交上的困境,結論便將矛頭指向大陸:一切都是「中共」阻撓、封殺、矮化與排擠。令人驚訝的是,高一下課本以不小的篇幅,論述了「中國武力仍威脅我國國家安全」,並鉅細靡遺地列出「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模式」:「以飛彈攻擊台灣」、「封鎖台灣對外交通」與「突襲占領」等,再搭配一張飛彈照片,輔以圖說:「目前中國瞄準台灣的飛彈已達千枚以上」。我們不得不問,這究竟是課本,還是劇本?

礙於篇幅,以上僅能簡單列出幾項高中公民課本的問題,這些問題與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以及國家民族認同都有極大的關係。課本論述已給青年學子兩國敵對的印象,本文開頭所提到民調及其意義,也就不難理解的。高中公民課本的問題,請大家一起來關心!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