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9期】荷清苑書簡 2012.06

不一般的思索,不一般的見識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我和方遠先生相識的時間很短,才一年有餘,我們不僅不是同世代的,我們也不是同住在「一個」社會的,他在台灣,而我在北京。但是,我對方遠的感覺,猶是「似曾相識」的「忘年交」。

我說,我和方遠不住在同「一個」社會。然而,我對台灣的情況,還是熟悉的。我從小在台灣出生長大,直到大學畢業,當完了兵,才在41年前赴美國留學。而留學後,我就來到大陸的北京,在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工作至今。離開台灣那麼多年,我對家鄉的情況難免生疏,只是由於近年兩岸往來的開通,使我能夠「溫故知新」,對台灣才又熟悉起來。然而,不可否認是,40年來,台灣的世代輪替,今天台灣的年輕人和我們那個世代的年輕人在生活的環境,思維的方式,關心的議題方面,確實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本不足為奇的,因為社會是在演變的,不同的時、空條件,人們自然有著不同的意識。這在大陸,乃至美國,也是一樣的。

如此說法,可能也把一個社會歷史的演變太簡單化了,缺少了對一個社會歷史傳承的分析,缺少了對一個社會歷史脈搏的觀察。我們那一代的青年時期生活在所謂的「威權的時代」,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可能對之已感陌生。我們那一代的青年時期生活在兩岸對峙,兩岸隔絕的環境中。我們那一代的青年時期生活在一切,以美國為首、為標誌的氛圍中。我們那一代的年輕人的心理狀態是:在內(島內)受壓制(不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在外(美國)也缺少自我的意識。只是,我們那一代青年中,還是有一群能抓住了歷史的機緣,能在留學美國的時期,能大聲對「威權」說不,能對隔絕的兩岸關係說不,也敢於對一切以美國為首的意識形態說不。我們中的一些人敢於起來反對「威權」的統治,一些人敢於衝破阻絕來到大陸,一些人勇於對一切以美國為首的意識,重新做出審思。這一切的一切,真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思想大解放!
40年後的台灣,沒有了「威權」的統治,沒有了思想的壓制,兩岸關係已經互通有無,並且美國在世界、台灣的影響力,也大幅衰退。這一切,豈不是說,台灣已是一個自由的天地了!然而,我們也冷酷地看到,生活在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方的人們,未必然就一定能具有開放的思想,能具有勇於探索周遭世界的胸懷。這二者,不是一回事,不具有必然的聯繫。台灣的社會似乎就是如此的寫照。

 然而,這個世界不會是萬事萬物均一致的,每個時代的芸芸眾生中,總有一些不一般的人,勇於說出不一般見識來,勇於做出不一般的事情。40年前,我們的那個世代有這樣不一般的青年人,今天的台灣,也一樣具有如此不一般胸懷的年輕人,敢於說出不一般見識來,敢於做出不一般的事情。這也就是我說的,方遠先生對我來說是「似曾相識」的原因所在。

方遠先生正將他這些年的所寫出版專輯──《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燄》,我很高興為之寫序,並且就他的所思、所寫表達我的這些發自肺腑的感受和評價。我相信,一個具有不一般見識的年輕人,也一定能在未來,做出更不一般的事情,成就更不一般的事業來。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