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期】﹝專題﹞港通元年: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下的「滬港通」與「深港通」

「滬港通」與「深港通」比翼齊飛

潘清

£¨Í¼±í£©[»¦¸ÛͨÕýʽÆô¶¯]»¦¸Ûͨ¶ÔÖйú×ʱ¾Êг¡ÓкÎÓ°Ï죿

滬港通對中國資本市場有何影響? (大巢製圖)

舉世矚目的滬港通(上海–香港)開動尚不足3個月,大陸內地資本市場跨境雙向投資開放又迎來新進展。深港證券交易所正著手開展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研究,「深港通」(深圳-香港)已呼之欲出。

各方對於「深港通」的厚望,與率先起步的滬港通密切相關。作為大陸內地資本市場跨境雙向投資開放的「破冰之舉」,滬港通於2014年11月17日正式開閘。

以滬股通標的上證180指數為例,自2014年4月10日滬港通試點消息傳出至今年1月7日,其累計漲幅高達68.2%,超越同期上證綜指約8個百分點,更大幅跑贏香港恒生指數。

滬港通的高調亮相,改變了多年來A股相對於H股大幅折價的狀況。1月6日收盤,恒生AH股溢價指數收報131.83點,較2014年7月24日創下的88.72點歷史低點大幅上漲48.6%。截至同日,AH兩地上市股票中有82隻A股較H股溢價,其中逾三分之一溢價100%以上,僅有4隻A股仍處於折價狀態,

去年11月下旬以來,長期低迷的大陸內地股市迎來一波快速攀升行情,單日成交總量則一度創下逾1.2兆元的歷史紀錄。

在這一波突如其來的行情中,低估值藍籌股成為絕對主力。專家表示,從滬港通兩個方向的資金流入來看,香港投資者對A股的興趣顯然高於大陸內地投資者之於港股。而滬股通以大盤藍籌股為主要投資目標的設計,以及海外投資者穩健的投資風格,一定程度上悄然改變著大陸股市多年來形成的「炒小、炒差、炒題材」的投資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滬港兩地市場投資者彼此都需要熟悉的過程,滬港通開通至今顯現「慢熱」特徵。截至1月6日,滬股通餘額為2224.94億元,港股通餘額則達到2371億元。這也使得一些市場人士對「深港通」抱謹慎態度。

此外,與滬港通啟動初期滬市A股整體低估不同,目前深市A股估值明顯高於港股。光大證券首席分析師滕印認為,從估值角度看,深市中小板、創業板與港股存在較大差異,「深港通」的實施或將加速深市高估值品種的價值回歸。

但他同時表示,無論是已經實施的滬港通,還是在熱議研究中的「深港通」,對於大陸內地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而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前者的平穩起步,可為後者提供借鑒和啟示。

「資金內外流動的大門已經開啟,隨著資金規模、交易標的的擴大和交易機制的完善,內地證券市場估值有望逐步實現國際化。」滕印說,交易品種的差異化和估值的反差,恰恰會成為雙邊市場對彼此資金的吸引力所在。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表示,香港作為一個開放、成熟的國際市場,不僅有發達的現貨市場及金融衍生品市場,而且還有成熟的機構投資者及大批國際投資者。

事實上,除了為上海、深圳及香港股市引入增量資金和更多元的投資風格,滬港通和預期中的「深港通」還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歷史責任。

在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推動下,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已經突破萬億量級,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相對於龐大的規模而言,離岸人民幣的回流管道顯得十分狹窄。

在此間業界人士看來,與此前RQFII等回流機制相比,內地和香港股市互聯互通不僅成本更低、資金使用更靈活,其受眾範圍也更廣。未來,基於不同投資風格的滬港通與「深港通」有望比翼齊飛,通過跨境雙向投資促進境內和離岸人民幣資金更順暢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