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九合一選舉,不僅打趴了馬核心的政治威信,也打亂了國民黨的接班序位。新北市市長朱立倫以「最後的諸侯王」之姿,毫無懸念的入主國民黨,並立馬公布黨中央的人事佈局。新人新政,社會上原本期待國民黨經此挫敗後,能夠大開大闔,大破大立,擺脫派系政治的糾葛,為台灣人民的前途福祉,為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擘劃出一條清晰可見的路線圖。但從朱立倫簽署的第一份人事名單及其就職演說來看,只能說是「滿屋子人半新不舊,一桌子菜冷飯剩肴」,非但沒能打破馬團隊小圈子用人的沉痾,也沒有擺脫馬政府在兩岸關係上只經不政,搖擺不定的痼疾,我們只看到在政治上合縱連橫的謀術,卻沒有看到在政策上再造民族共同體的願景。
產生這次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其原因相當複雜。雖然台獨人士一直試圖將國民黨敗選的癥結導向兩岸和解政策的失誤,但現實上兩岸和平發展所導引出來的和平紅利,卻一直得到台灣多數民眾的肯定。這一點可以從選後各項民調顯示,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比例不降反升而得到驗證。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景氣低迷,造成在世界範圍內中產階級衰退、青年就業困難、財富分配兩極化,特別是美國執行量化寬鬆政策的影響,勞動力價格的增長遠遠比不上資產價值的增長,物價與房價齊飛,年輕一代面對未來充滿著不安與憤懣。坦白說,這不管是誰在執政,誰當家、誰掌權,誰就要承擔這個後果,全球都一樣。台灣青年世代(特別是中下階層)所反映的問題,包括產業外移、農村破產、貧富懸殊、就業困難和房價飆漲等等,究其根本是過去30年來美國在全球範圍推動新自由化的結果,但由於在時間步度上與兩岸開展經貿往來交流的時程的高度重疊,因此全球化的後果就變成今天兩岸關係發展的苦果。
不可諱言,自2005年兩岸破冰以來,在逐步實現兩岸經貿、文化、人員交流過程中,雖有和平紅利的兌現,卻也由於未能改變島內的利益格局,從而產生兩岸和平紅利為少數人所壟斷的現象。再加上一連串的偶發事件,例如頂新事件,也將兩岸關係所發展出來的一些正面成果變成負面能量,本來就對國民黨的選情不利。但是,馬英九當局執政六年來在國家認同問題上的膽怯含糊,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上的瞻前顧後,卻也難辭其咎。換句話說,以「親美、反共、革新保台」的冷戰思維為政策指導的國民黨當局,在東亞地緣格局重新盤整的後冷戰時期,雖然迫於形勢的推動了兩岸經貿交流,卻不願提出兩岸政治協商的願景,既然參與了國共合作的設計,卻又不敢描繪和平統一的路徑,導致國民黨的對手得以掌握話語權,以「本土化」、「民主化」為口實牽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從而利用局部的負面來進行全盤的否定,甚至將台灣社會既存的內在矛盾和藍綠共業轉嫁為兩岸交流的惡果。
最近有一部在大陸熱播的連續劇《北平無戰事》,透過網路直播在台灣島內受到網友的熱推。該劇不僅得到影劇界許多專業編導的肯定,也鮮活的再現了一個衰敗而欲振乏力的國民黨形象。這個「國民黨」,可以說和今日台灣民眾在九合一大選中所看到的國民黨並無二致——缺乏再造民族共同體的願景,僅僅依靠國家暴力和資源分配來實現治理,從而無力扭轉官僚腐敗對政權基礎的侵蝕。回顧歷史,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之際,雖曾一度進行組織改造,但受限於官僚買辦的政權性質,只能透過國家暴力的強制和分配手段,打造統合各個社會階層利益的扈從結構,在東西冷戰和國共內戰的架構下賡續其政權命脈。這種高度統合性的政黨形式,在國家資本壟斷的基礎上雖曾一度生效,但隨著美國推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國民黨所能掌控的國家機器和經濟資源不斷被削減,其意識形態空缺的弱點就伴隨著對島內利益格局支配力的弱化而暴露出來,從此一蹶不振,甚至淪為民進黨本土化意識形態的尾巴。也就是說,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範圍的節節敗退,與2014年九合一大選在島內政治版圖的藍綠易勢,雖然在時空環境與民心取向上大異其趣,但卻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國民黨的中心思想渙散,導致在意識形態戰場上的全面潰退。
以史為鑒,如果朱立倫所代表的國民黨中生代無法正確地總結經驗,重建國民黨的核心思想引領民眾,在兩岸政策上與民進黨有所區隔,從而一較高下。那麼,「北平無戰事」中拋戈棄甲的國民黨或許就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它不僅丟掉了大陸,也正在失去台灣。今天的台灣距離1949年的北平,其實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