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9期】烈火的青春 (三)

記綠島行

羅汝琪

綠島新生訓導處「十三中隊」公墓,安息於此的是當時病逝或自殺的受難者。(李文吉 攝)

綠島,很美,卻有著一段殘酷的歷史。

很難想像這一觀光盛行的景點,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是關押無數政治受難者的地方。這個對我來說遙遠而陌生的島嶼,在某些人的生命裡,卻是既貼近,又伴隨著難以磨滅的記憶。

現在的「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在白色恐怖時代分別是兩個政治犯的羈押處:「新生訓導處」及「綠島感訓監獄」。一開始進入新生訓導處後,我們先被領往「十三中隊」公墓,安息於此的是當時病逝或自殺的受難者。事實上,新生訓導處僅有十二個中隊,所謂十三則是為了紀念那些先逝,但精神與共的同志,而形成的不成文共識。墓區面積不大,卻有為數不少的墓碑林立,因為時間久遠,許多碑上的文字已難辨識。前輩們在此佇足許久,面對著昔日的難友,無法止住的淚水濕潤了眼眶,幾位同行的前輩和其家屬,甚至奮力爬上難行的斜坡墓區,搜尋昔日難友的墓碑,默默獻上敬意。

離開公墓後,我們來到新生訓導處的相片展示區,小小的空間裡佈滿許多政治受難者當年的照片,各種影像交織,在在訴說著那些曾經因反抗威權、因擁抱共產主義祖國、因支持底層勞動者,而被拘壓的青春年歲,同時反映出那些本應極力維護的理念,在當年是如何無端的被極權統治者圈禁。一位老前輩逐一指著相片,對我解釋當年的自己,儘管他散發出經歷過大風浪的淡定,卻難掩字裡行間所透露的堅毅志向與當年視死如歸的勇氣,隨著那些他以生命所換取的歷史足跡,我回到過去,走訪那些曾被污名化,如今在這紀念館裡正名的歷史,希望我以及接下來的世代,能夠承襲志業,繼續堅定。

參訪結束前,我們佇立在「綠島感訓監獄」不遠處的一個稱為「鬼門關」景點,這個本來叫做「象鼻岩」的地方之所以被稱作鬼門關,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犯只要通過此處,似乎就意謂著回家之路遙遙無期。我心情沉重地看著眼前平靜的大海,腦子裡不斷閃過一路上聽到的每個苦難畫面,前輩們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年華歲月在此消磨殆盡,一待就是數年或數十年,有的人甚至犧牲自己,再也沒從鬼門關出去。

離開綠島前,我的心思早已不在島上美景,而是前輩們未完成的志業,究竟該如何在我們這輩裡繼續進行?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