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方遠觀點

兩岸關係「克難前行」的障礙

張方遠

方遠觀點 logo新年伊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發表文章,期盼2015年兩岸關係「保持勢頭,克難前行」。張志軍主任概括出的八字真言,說明大陸對台政策的大原則仍然維持「和平發展」不變,而大陸確實也體認到兩岸關係單純透過經貿交流的發展渠道,已經面臨了不得不加以攻克的瓶頸。當大陸對台和平發展大方向不變,那麼影響兩岸關係的變數就存在於島內,也就是說突破兩岸關係發展瓶頸的主動權掌握在台灣,端視台灣人民對未來出路的抉擇。

回顧2014年,從三月太陽花,到十月聲援香港佔中,再到年底否認「九二共識」且將中國視為外國的柯文哲與民進黨大勝,兩岸關係似乎遭遇了新的困境。事實上,2014年兩岸發生的種種波折,並非橫空出世,問題關鍵歸根究柢還是在於台灣的社會性質──高度親美的「新殖民地」。此本質性的結構性因素完全制約了台灣社會對於兩岸關係發展可能性的想像,台灣可以為了經濟利益跟大陸走得更近,但包括和平協議在內的其他政治接觸一律免談。因此兩岸之間唯經濟主義的交流模式,只會讓台灣把大陸推得愈來愈遠,兩岸關係也會從深水區走向死胡同。

台灣「新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從「國軍」身上就可以窺見一二。目前駐防台灣的「中華民國國軍」,在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其性質就從維護國家統一轉變為槍口對內、剷除異己,為國民黨蔣介石所服務。1949年因內戰失利而敗逃到台灣的「國軍」,由於需要美國的扶植與援助,在性質上又轉變成美國遠東防線、對抗中國的軍事力量一環,與其說是保衛台海安全,不如說是捍衛美國國家利益。至今,這支「中華民國國軍」唯一的假想敵就是從未侵犯過台灣的大陸人民解放軍。

「國軍」所保衛的「國家疆界」,與「新殖民地」台灣社會的國家想像及身份認同是一致的。2013年因洪仲丘案而掀起的白衫軍浪潮,進一步將「國軍」往「想像的共同體」推得更為靠近,讓誕生於大陸、依《憲法》維護國家統一的「國軍」,與虛構想像出來的「台灣國族」融為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簡言之,新殖民地社會的本質,規制了台灣社會對於國家界線、意識形態立場、心理身份認同界限的範圍。

就算兩岸在軍事上早已不再大動干戈,但台灣社會對大陸的認知從「內在的匪」悄然轉變為「外在的敵人」,對立的壁壘難以撼動。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的馬英九政府,主政期間中學的公民社會與國防教育(即以前的軍訓)等科目,仍然將大陸是敵人的舊思維灌輸給下一代,「一邊一國」的論述不勝枚舉。日前國防部稱「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與「弓三」防空飛彈已經部署完成,並稱這些武器「是中國航空母艦的『殺手』」,「可在台灣海峽直接摧毀中國來犯的軍艦」,「對我防衛作戰有相當大的遏阻戰力」,顯見台灣大量的人力、金錢、科技等資源至今還用於與大陸的軍事對抗。

就在九合一選舉結束後沒多久,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式簽署第1683號《軍艦移轉法》,同意出售台灣4艘派里級巡防艦。台灣國防部隨即發表聲明,稱「對美國政府及國會表示誠摯感謝」,認為美國此舉「彰顯美行政部門與國會履行《台灣關係法》之具體行動,更表達對中華民國安全的堅定支持,充分展現華美關係堅實穩固、互信友好」;而一向與馬政府立場相左的《自由時報》,也在報導中高度讚揚美國「效率之高顯示美方對台灣安全與防衛能力的高度重視」。

問題在於,美方所出售的4艘派里級巡防艦,均已服役將近30年,必須進廠大修,但美方並不同意由台灣自行維修,要由美國的軍火商來「代勞」。美國的無理要求,充份體現了1979年所制定《台灣關係法》的兩面虛假性,一方面將台灣編入美國的軍事體系,圍堵中國,並且企圖使兩岸分裂永久化;另一方面又透過軍售破舊武器來訛詐台灣,台灣只能以「防衛」之名,被迫無止境地餵養美國龐大的軍工複合利益集團。

即將就任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對媒體強調,「(兩岸)和平互利情況下,紅利絕不能有少部分或特權情況存在」。不能忽略的是,壟斷兩岸和平紅利的不只是執政當局及其豢養的利益集團,還包括美國這隻巨大的吸血獸。兩岸關係若要「克難前行」,和平紅利要能公平分享給台灣人民,第一步就是要掙脫冷戰與內戰結構至今仍束縛在台灣身上的新殖民地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