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期】臺灣中醫師在大陸

── 吳豐儒苦練內功 厚積薄發

李婷婷

DSCN1860吳豐儒,台中人,1999年來廣州中醫藥大學念本科(大學部),之後繼續在該校就讀研究生、博士,2012年博士畢業後在廣州一家中醫院任中醫師。

吳豐儒臺灣的家裡經營著一家中藥房。24歲服完兵役的他,在父親的提議下來大陸學習中醫學。父親認為,大陸既是中醫學的發源地,也有一個比較系統化的教學環境,過來學習開闊眼界,回台以後也可以幫助自家藥房發展。但吳豐儒卻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決定,讓他不知不覺在廣州留了10年。

成績優秀卻求職不順

在大陸念本科的5年裡,不但讓吳豐儒融入了這邊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也看到了大陸中醫藥市場的巨大潛力。相比較臺灣中醫藥市場近年來遭遇的窄門,大陸能學到的中醫藥知識更博大,經濟舞臺也更寬廣。由於臺灣目前並不承認大陸的醫學專業學歷, 2006年本科畢業的吳豐儒決定暫緩回台,留在廣州找工作。

可當時沒有一家醫院肯接收吳豐儒。這並非因為個人專業素質的問題,而是卡在了制度上。當年,大陸開放臺灣醫生考取執業醫師資格的制度才剛起步,很多醫院、診所對該制度不熟悉,不清楚如何辦理相關執照手續,為免去麻煩就乾脆不收。「人家一聽你是臺灣來的,就直接拒絕了,同樣的薪水不如去雇傭一個大陸學生,沒那麼多手續上的繁瑣。」

成績優秀卻求職不順,臺灣人的身份加上大陸念書的經歷,使得吳豐儒這樣的臺灣醫生成了「夾心餅乾」,「索性繼續留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繼續念碩士和博士,一晃10年就這樣過去了。」吳豐儒憑藉自己優異的學校表現,獲得老師推薦進了廣州中醫院工作。婦科這門專業也是聽了老師意見而選的,現在看來,這科選得「蠻對的,因為婦科在大陸找工作很容易,是比較紅的科系。」

職場經驗:

1、在大陸當醫生需要考取執業醫師資格。本科畢業後的醫學院學生需要經過1年的醫院實習,然後考取執業醫師資格,方能具備行醫資格。

2、當求職路上迷茫的時候就繼續讀書吧,當外部環境不好的時候就努力修煉內功,總有一天會撥雲見日。

3、聽從大陸導師的意見,他們瞭解大陸醫學領域就業環境與市場需求,幫助你的專業與將來的從業無縫對接。

在大陸修煉內功

吳豐儒坦言,在大陸做醫生,薪水真的很可憐,與臺灣差很多。他舉例說,臺灣的醫學院畢業生剛出來找工作,一般最少也是一萬塊人民幣。而自己在廣州讀完博士,2012年的時候卻只拿到2000-3000塊人民幣月薪。「減去每月1500元的房租,所剩很少,基本要靠臺灣的家裡補貼才行。」

薪水低是不是意味著工作會相對輕鬆些呢?吳豐儒答:比在臺灣辛苦!現在的他一天工作8小時,下午5:30下班後基本不用加班,但是白天患者非常多。「我在這邊一天看的病人,比在臺灣一個禮拜碰到的病人還多。」

不過,患者多則意味著樣本多,醫生能夠快速積累寶貴的臨床經驗。你診斷了五個患者和診斷五百個患者獲得的經驗必不相同,臨床多,回饋多,醫生的藥才能抓得更準。

吳豐儒說,臺灣醫生的身份在醫院還蠻受患者歡迎的。「或許是我們問診的態度、講話的語氣溫和很多,病人比較能接受。好多患者覺得很奇怪,你怎麼跟我耐心的解釋這麼多,以前的醫生開完藥就趕我走的,你還要跟我說這個藥怎麼用,要注意什麼,吃完會有什麼副作用。」有時候患者已經自己都記不住了,吳豐儒還是會逐一叮嚀。

「感覺大陸的病人沒有臺灣那麼聽話。」吳豐儒解釋說,「很多大陸的患者進來後就吩咐醫生,開某某藥給我,但是可能根本不對他的病症。」遇到這樣的病人,吳豐儒幾年來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給開。「不問診就開藥,這違背我的原則。」儘管有時這樣會惹到病人不高興,但這位臺灣醫生卻沒接到過投訴,反而有很多患者冷靜下來後體會到吳豐儒的負責,下次會掛他的號。

吳豐儒說,大陸的人口基數非常大,隨著步入老齡社會後,中醫的需求會更大。雖然現在累一些,但對打磨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師,大陸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吳豐儒願意留下。

職場經驗:

臺灣醫師「西進」的主要原因是廣闊的市場需求。大陸目前已有20多家台資投資合資醫院,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的生效又引發了台資獨資醫院的建設熱潮,臺灣醫師因此成了醫療人才市場上的「香餑餑」。

大陸衛生部門從2001年逐步放開了臺灣醫師赴大陸工作的資格限制。12年前,只有在內地取得醫學學歷的港澳臺居民才能參加國家醫師資格考試;2007年起,在臺灣取得醫學學歷的臺灣同胞也可以參加國家醫師資格考試並申請執業註冊。

市場巨大,時刻做好準備

為何要領著這樣的低薪「熬」在廣州呢?吳豐儒說,大陸的醫療市場潛力巨大,自己也在等一個機會。

不管怎麼說,拿3000塊的薪水在廣州生活一定會捉襟見肘,就不考慮去大陸其他城市發展嗎?提到這,吳豐儒說自己其實也很矛盾,珠三角地區醫療市場接近飽和,二三線城市機會多,但自己又不太想離開珠三角地區:這並非簡單的經濟原因,而是牽扯到一個中醫藥領域的地域性問題。

他對此解釋說,中藥與西藥不同,有一個很大的地域適應性,在珠三角開的藥,用的劑量出了珠三角可能就要有變化。比如說,大陸地區越往南方濕氣越重,一副健脾去濕的方子,放在廣州可以,放到湖南可能就過量了,病人會受不了。

一個醫生在某個地方鑽研一項病症,對下藥的劑量已經得心應手,離開當地到別的地方,需要重新再調試。自己在廣州學習了這麼多年,臨床經驗也是在這裡積累的,很想在這裡站住腳跟好好鑽研,這是吳豐儒不願意離開珠三角地區的最主要原因。

吳豐儒感嘆,以前在學校念書時沒什麼體會,直到開始在社會上做事才發現,醫學院的教授們有多麼可貴。「比如在求職訊息方面,教授幫了我很多,他們告訴我哪裡還有缺人,如果去找工作,應該怎麼跟醫院的老闆談條件。」因為有在廣州認真念書的經歷,贏得了他們的肯定,才能獲得他們的幫忙。

按近年發展情況來看,臺灣中醫藥行業目前已經到了一個瓶頸,人口在逐漸減少。「如果繼續守著自家藥房,再過二十年或許就真的沒有生意了。」而在大陸卻不一樣,這是一個剛剛要起步的大市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健康,前景是比臺灣要好太多。儘管目前在大陸,患者的付費沒有讓醫生得到,但是如果能開放醫生脫離醫院,自己獨立經營診所,整個行情會變得不一樣。而吳豐儒就是在等待這樣一個機會。

早在2009年,就有臺灣中醫師在北京拿到了衛生部門發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營利性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成為法定代表人與主要負責人,這是大陸首個在執照上如此標注的「許可證」。這不僅體現出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也給了臺灣醫師莫大的鼓勵。

儘管大陸的現行政策允許臺灣醫生開設私人診所,但是關卡嚴格,能有實力為之的人並不多。但多年待在大陸的吳豐儒說自己感受得到希望,看得到明朗的前景,他相信幾年後大陸有關政策會真正放開。到那時,他不僅要開設自己的私人診所,而且還要「舉家都遷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