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期】專題:「APEC藍」-北京(京津冀)霧霾治理的困境和願景

評論中國

不能只是「會議藍」,更要普天常藍

謝佼

£¨Í¼±í¡¤Âþ»­£©[лªÊ±ÆÀ]°ÑÀ¶Áôס£¡

把藍留住!      (趙乃育 作)

11月份,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召開,當地媒體參照前段北京地區流行的網路熱詞「APEC藍」,仿造了一個新詞——「烏鎮藍」。一時間,在烏鎮周圍拍攝藍天,成為遊客和當地居民的一樁樂事,這個辭彙也隨之走紅網路。

從2008年的「奧運藍」,到前不久的「APEC藍」,再到最新的「烏鎮藍」,乃至2016年的「G20藍」,網友們創造的這些關於藍天的新詞,都離不開一個共同的背景——「大型國際性集會期間」。這裡藍,那裡藍,說起來都是「會議藍」。

為什麼大型國際性集會可以創造出立竿見影的治霾奇效?究其因,為迎接這些大型國際性集會,從中央到地方都下達了最嚴格的限排治霾措施,千方百計要給遠方的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從實際結果看,這些措施千真萬確都達到了預期成效,在短時間之內就讓天空澄澈如洗,讓人眼前一亮,頓覺神清氣爽。用習近平的話來說,「這是我們有關地方和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來之不易」。

在APEC會議期間,習近平還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感謝會議讓我們下了更大決心來保護生態環境,這有利於我們今後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得更好。」的確,「會議藍」的成功和可貴之處,正在於「決心」二字。「會議藍」的事實證明,只要動真格、下決心,願意真抓限排治霾,就沒有治不了的污染。

既然摸透了霧霾的成因,既然實踐檢驗「藥方」是正確的,為什麼抓藥時捨不得花錢呢?既然花了一次錢有效,為什麼捨不得把這服藥長期吃下去呢?話就得說回來,這個決心真的很難下,因為中國需要發展,而發展就必然產生排放。

首先要看到,為了實現「APEC藍」「烏鎮藍」等「會議藍」,有關各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京津沿海等發達地區,僅減少工業企業排放一項,會議期間停產限產帶來的經濟損失,就已很難詳細統計與核算。如果這些企業長期停產限產,勢必會造成經濟衰退、就業下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其後果也將無法預計。

其次,不能忽略汽車限行帶來的不便,以及快遞延遲、供暖延後對公眾生活的影響。如果簡單地將臨時舉措常態化,那麼,排放雖然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質也將出現下降。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也往往會引發老百姓對地方政府的抱怨。

從物質守恆的角度來看,人類打通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讓生活變得便捷的科技進步,大都是通過燃燒能源取得的。大體而言,工業革命依賴於燃燒煤炭,現代生活依賴於燃燒石油,而燃燒勢必帶來排放。因此,當我們埋怨漫天霧霾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是否願意接受收入增長放緩甚至失業的代價、接受空氣乾淨而其他生活品質下降呢?換句話說,如果真心歡迎「藍」,作為個體的國民也應當捨得做點犧牲。

解決這一兩難局面,更考驗大陸政府決策的智慧。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已經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那就是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依託總體國力綜合平衡,逐步縮小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同時,各級政府要痛下決心,嚴守底線,看減排是不是真減排,監管是不是真監管,抓盡漏網之魚,堵死僥倖之心,關牢方便之門。用制度的鐵律,來保證發展和環境間矛盾減小的過程,不被貪腐和私欲所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