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專題:當代大陸農民工群像–情感篇

農民工的愛與愁   「臨時夫妻」的日常生活

劉巍巍

陳麗(左,化名)坐在床上繡十字繡,十字繡上有五個字:
家和萬事興。張偉(右,化名)和陳麗是在杭州的一對
「臨時夫妻」。在陳麗心裡,家有兩個,一個遠在安徽,
一個就在眼前,她沒想好,這幅十字繡完成後掛在哪個家裡。
(新華社
周竟攝)


杭州喬司是服裝生產基地,這裡也集聚著來自全大陸各地的打工者。在漫天錯亂的電線下,是一幢幢外表灰白的出租房。穿過雜亂的樓道,就能看到一間間20平方公尺左右的單間房,不少「臨時夫妻」就暫居在這裡。

在一間簡陋但整潔的房間裡,住著一對「臨時夫妻」張偉和陳麗。由於是周日,他們倆都沒有上班,陳麗坐在床上繡十字繡,一邊的張偉則看著電視。十字繡上面是五個字:家和萬事興。在陳麗心裡,家有兩個,一個遠在安徽,一個就在眼前,她沒想好,這幅十字繡完成後掛在哪個家裡。

張偉和陳麗承認自己是一對「臨時夫妻」,但對於這個身份,他們內心還是有很多掙扎。張偉今年30歲,安徽阜陽人。2007年,因為杭州工資高,張偉來到喬司某服裝加工廠做小工,妻子在老家照顧孩子和父母。為了多賺點錢,張偉只在過年回家幾天,平時每週給妻子和孩子打一個電話。「一個人常常覺得孤單無聊。電話裡,老婆不說關心我,而是常常向我要錢,感覺不到夫妻溫暖。」張偉說,在一年多時間裡,他克制著內心的這種痛苦,也堅守著婚姻的忠誠,直到遇到陳麗。

陳麗比張偉小兩歲,安徽亳州人,丈夫在老家務農,已有2個孩子。2008年,經老鄉介紹,陳麗來到喬司服裝工廠做熨燙女工。陳麗和張偉在同一條加工線上工作,張偉時常幫陳麗整理服裝,清理線頭。兩人在工廠常常一起吃飯、聊天,時間一長,他們相互產生了好感。2009年,張偉向陳麗表明了心意,表示不會破壞陳麗的家庭,想要跟她組成「臨時夫妻」。

「一開始,我很為難,一面是家裡等著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面是阿偉對自己的照顧,掙扎了很久。」陳麗說,一個月後,她答應了張偉,理由是,丈夫曾經也背叛過他,再加上周圍小姐妹不少都組成了「臨時夫妻」,過得很幸福,她因此減少了負罪感。「兩個人在一起生活,總歸有個照應,也能減少些日常開支,像房租什麼的。」張偉在旁邊補充道。張偉還坦誠,這中間性需要也起了作用,「總比出去外面找人強。」

至今,張偉和陳麗在一起已經4年了,對於外人而言,他們就是一對再平常不過的小夫妻。但是,他們兩人都不想打破與在老家的「那一位」的關係,「畢竟已經有小孩了」,所以維護得小心翼翼。按時地給家裡寄錢,甚至寄得更多,這對張偉和陳麗來說更像一種補償方式。當被問到「是否會對老家的孩子和妻子感到愧疚」時,張偉半側身體,笑了笑:「剛開始總有的,但是老婆在老家不會知道這事。他們在家過得挺好,我和小麗在這也很好,兩不干擾。」

極力地維持兩邊的關係,是「臨時夫妻」的特點。不過,很多時候「紙包不住火」,「臨時夫妻」到最後造成原有家庭破碎的並不少見。顯波和趙穎便是一個例子。顯波的妻子趙穎在四川老家照顧孩子,顯波則在杭州的餘杭打工。兩年後,顯波與另外一位打工者劉梅組建了「臨時家庭」。2011年,劉梅懷孕,趙穎知道了這件事件,便趕到杭州質問顯波。最終,顯波選擇與趙穎離婚,與劉梅在一起。

「無論我怎樣選擇,都會傷害她們。後悔當初沒有把控好,現在說什麼都晚了。」顯波說。(注:文中農民工的名字均為化名)(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