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錦南
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歷史正當性的基礎之上。香港屬於中國固有領土,於清代被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割據,155年後又被伊莉莎白女王二世時代的英國歸還給清朝已成過去的中國;台灣屬於中國固有領土,於清代被明治天皇時代的日本割據,50年後又被昭和天皇時代的日本歸還給清朝已成過去的中國,而非歸還給作為外力傀儡的滿州國。這種「歸還」之所以合法,之所以得到國際承認,取決於它的歷史正當性。故稱「中國香港」、稱「中國台灣」,合理合法,一如稱中國大陸或中國內地。
蘇格蘭獨立公投是合法的,除了2012年倫敦讓渡前者獨立公投權力的原因,還取決於蘇格蘭在1706年之前是長達800多年獨立王國的歷史事實。一如1958年以前阿聯的埃及和敘利亞是獨立國家的事實,又如1922年以前蘇聯各加盟國的獨立事實。今日歐美,不論邦聯制或聯邦制,都出現過統獨歷史,將來再鬧獨立,也是歷史基因使然。當然,這種歷史基因的表現方式會「與時俱進」,例如蘇格蘭民族黨與保守黨之間的對抗,屬於西方式的民主問題,很大程度緣於保守黨在蘇格蘭的失能。
中國的歷史基因是大一統,夏商周以來的「民惟邦本」理念,是在大一統的旗幟下實現,凡不圖中原的偏安勢力也在這種旗幟下消亡。劉禹錫說的「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來自這種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秦初、宋初、清初,不論哪族人執掌中國政權,都必須解決管理中國所需的偏安勢力遺留問題,這是董仲舒所謂「春秋大一統」的歷史文明使然。而過去成就這種文明只能訴諸武力,一如19世紀的美國內戰,雖然後者的國家統一思想後發了20個世紀。現如今,一國兩制是為和平統一而來,繼承傳統,訴諸和平;反對一國兩制,就要有以武力反傳統的準備。民不民主,文不文明,打贏這一仗咋說都行,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是民主前鑑。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近代英美日等國察覺到中國歷史文明的力量,彼等對港、台殖民的手段就是皇家化、皇民化和美國化,質言之就是「去中國化」。他們在前殖民地扶植的代理人,也是以「去中國化」為職志,此故台灣史上歷經兩次「去中國化」運動,特別表現在文史教科書上。台北曾以「復興中華文化」為號召,又曾以「中華文化的領航者」自命;最近不大提了,這種文化越提越趨統。不統、不獨、不武,只能提英美日派生的民主、人權、法治,好替「維持現狀」說項,才能自居文明國家。
可麻煩的是,北京開始尊孔崇儒,習近平去年說「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全球孔子學院明年將達500家,……。流失了歷史解釋權,台北官學媒亟構新史觀,包括新內戰與新主權歷史論述,才能為兩國論政治找到正當性。如何自宮中國史,成了後者的歷史新命題,管他叫ROC還是TWN?
清末革命黨人章太炎和孫中山等,曾經傾向中華聯邦制,但終究在實踐過程中認識中國政治統一的必要性,於是而有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以及北伐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組織。中華民國合法的北洋政府敗於非法的廣州革命政府,可不是因為後者的偏安割據使然;相反地,後者的反帝反封建,是著眼於全中國。中共也曾試驗中華蘇維埃聯邦,但同是在實踐過程中認識並揚棄了這種不合中國實情的構想。因此,兩岸《憲法》承繼中國政治傳統,主張多民族統一國家。
沒有一國,無需兩制;沒有兩制,何來現狀?現狀來自過去,過去是一個中國橫遭外力侵奪的歷史,遭侵奪的領土和住民走過不同路徑的事實。歷史事實是兼顧與發展的,一時的停滯甚或反動只會給發展添加更大的發展力度,例如「去中國化」的現象。而放眼未來發展,形形色色的屋頂論、統合論、連結論、各表論、……,除了閃避一國兩制的壓力所需,還有沒有別於權術與修辭的說服力?
嘴皮拒絕一國兩制不是壞事,至少說明一國兩制已進入台人口中,在沒有政治前景與歷史背景的「維持現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