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期】特寫:索馬里老人的中國歌曲唱片

丁小溪

03

大陸駐索馬里使館房東之子(中)舉著中國國徽。

狹小的房間裡,年過六旬的索馬里老人阿布• 哈什• 阿里輕輕地從書架上取出一個正方形紙盒。由於年代久遠,紙盒的底部已經有些泛黃,但包裝依然完好。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開紙盒,將裡面的唱片放入一台淺銅色的老式電唱機。鄭重按下開關後,光碟咿咿呀呀地轉動起來,小小的屋子裡立刻回蕩起極為熟悉的旋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老唱片有些年久失真,但旋律依然動人。

在索馬里摩加迪沙電台這間簡陋的檔案室裡,索馬里老人阿里一直精心保存著這張索馬里樂團錄製的中國歌曲唱片。阿里說,這是該樂團1986年3月為迎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率團訪問索馬里而特意排練的歌曲。

體型微胖的阿里不會講英語,但此刻通過他的聲音,可以感受到老人異常激動的心情。透過厚厚的眼鏡片,可以感受到他質樸而真誠的目光。

同大多數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索馬里人一樣,阿里對「中國」這個字眼有著不同尋常的感情。他們認為,中國是索馬里最好的朋友,索中友誼並未因時間和戰爭而受到絲毫影響。

在索馬里1960年獨立後,中國是首批與索建交的國家之一,索馬里也由此成為與中國建交的第一個東非國家。1963年,大陸總理周恩來啟程訪問非洲10國,索馬里是其中一站。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舉行的群眾大會上,周恩來宣佈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原則,其中包括「平等互利、援助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原則。

同一年,中國開始向索馬里提供援助,先後援建了國家劇院、哈爾格薩供水工程、捲煙廠、火柴廠、貝納迪爾婦產兒童醫院、索馬里體育場、貝萊特溫至布勞公路、巴羅溫農場等項目。其中,貝納迪爾婦產兒童醫院在曠日持久的內戰中一直堅持運轉,救死扶傷,如一盞明燈,為索馬里人民點亮生命之光。目前仍有十幾名曾在中國留過學的索馬里醫生在這家醫院工作。

對於中國在戰前援助的大量基礎設施,老一輩索馬里人記憶尤深。連年戰火將大多數中國援建專案夷為平地,但烙在索馬里人心中的中國印記依然完好如初。

像阿里這樣的索馬里老人還有很多。在中國使館1991年撤離摩加迪沙後,當年的使館房東曾將掛在館中的中國國徽完整地保留了十多年,期待著中國使館再度歸來。時隔23年後,中國駐索馬里使館於今年10月12日正式恢復。

患難見真情。這些索馬里老人,一直在用最簡單、最質樸的方式,傳遞著索中兩國民眾之間的真摯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