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繼匯
自今年三季度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近期更是接連突破兩年來最低紀錄,引得全球股市集體受挫,一時間股市、油市哀鴻遍野。
油價大幅下挫,最主要原因是供過於求:各大產油國加緊生產,全球原油供應充裕;同時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壓制了原油需求。
過去幾年的石油價格令不少產油國受益,並因此積累了巨額財富。但由於嚴重依賴石油出口,這些國家的經濟與油價息息相關。一旦油價大跌,這些國家的經濟和財政都面臨巨大風險。
例如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沙特王子阿爾瓦利德日前在公開信中指出,2014年沙特財政收入的90%來自於石油,沙特政府應該對近期的國際油價下跌表示擔憂。
與此同時,油價下跌又有助於原油消費國降低成本,促進消費和經濟增長。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消費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推動力,汽油價格的下降使美國家庭得以將汽油部分節省的支出用於增加其他商品的消費,從而刺激美國經濟增長。汽油價格下降還使美國的通脹率保持低於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令美聯儲可以不急於加息,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
對於石油消費大國中國而言,國際油價的下跌減少了原油進口支出,有利於減輕通脹壓力,相關製造業也將受惠於成本的降低。
長期而言,由於全球原油供應充分,未來油價前景仍偏弱。但也不排除歐佩克(OPEC)通過減產,人為改變供求關係來提升油價。歐佩克自2011年決定將石油日產量保持在3000萬桶水準,這個限額一直維持至今。而實際產量往往高於這一水準。歐佩克秘書長巴德里9月中旬曾表示,該組織來年可能下調原油產量,但市場對歐佩克能否落實減產持觀望態度。
油價「跳水」其實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油價下跌減輕了世界經濟發展的負荷,對全球的原油消費國而言是一種變相「減稅」。另一方面,對於經濟依賴石油出口的產油國,油價下跌無疑加重了經濟壓力,甚至苦不堪言。
歸根到底,油價的漲跌是全球經濟起伏和市場需求變化的結果。認清這一點,就不至於在股市、油市跌跌不休面前陷入恐慌,甚至失去理性。因勢利導、規避風險、慎重決策,不失為當前市場環境下的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