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破戶籍這張紙 讓「進城夢」照進現實
兩個多月前,銀川頒布14條「戶改新政」, 在取消「先有住房再轉戶口」限制、 允許農民「帶土地進城」等方面作出很多人性化探索, 以吸引城郊農民和外來人員落戶銀川。 圖為位於銀川市的家中,王小萍抱著孩子展示 新辦理的城市戶口。 (新華社 彭昭之攝) |
兩個多月前,銀川這個地處西北的三線城市頒布14條「戶改新政」,旨在吸引城郊農民和外來人員加入銀川戶籍。新政在取消「先有住房再轉戶口」限制、允許農民「帶土地進城」等方面做出很多人性化探索,引起廣泛關注。然而,門檻降低並不意味著誰都能進城,還有千千萬萬的人嘗盡「外來人」的苦楚。如何讓城外的人跑步進城,讓「進城夢」早日變成現實?
其實,戶改帶來的壓力,主要加在了地方政府頭上。而一組從2003年到2012年的數字,說明不少問題:十年間銀川市財政收入增加約6倍;GDP增長4.6倍;學校數量是原來的1.7倍;醫療機構數量增加5倍;不過,同期銀川市戶籍人口從133萬增加到167萬,僅增加約0.26倍。「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相對人口增長而言都更快更高,使銀川有足夠的底氣承接這些新市民。」銀川市副市長李守銀分析。
然而,能順利得到並完整保留勞動合同、納稅等證明的外來務工者也只是少數,遭遇複雜瑣碎的現實時,很多人被擋在了城門之外。
「花100元辦個假戶口,女兒一學期就省了500元借讀費,賺了!」這是從甘肅隴西來銀川打工20年的李錄定,在面對戶籍障礙時曾經做出的選擇。
「再不能讓娃娃遭罪了。」因為沒有城市戶口,曾經沒學上、沒臨時工當、「一輩子受沒城裡戶口苦」的賈西海,在1985年時花了2萬元人民幣,為老婆和3個孩子轉了城市戶口,3個孩子順利讀上城市學校。
然而,當銀川的「城門」真正向農民打開時,有些站在「城門口」的農民卻開始猶豫、張望,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他們擔憂,一旦無法在城市立足,還能不能退守到土地這一最後的保障;他們糾結,嚮往城市裡更好的福利和更舒適的生活,卻又捨不得指日可待的土地收益。 「誰不想當城裡人,」62歲的王國舉說,「可進了城又沒了地,吃什麼,住什麼?」 老人的問題不好回答。是否可以允許農民「帶土地進城」?是否能用土地換來城市的保障?城鄉利益如何公平轉換,成為了一道橫亙在城鎮化進程中的難題。
從這個角度而言,銀川的戶改新政無疑是進步的;但這種進步帶來的新問題,無疑也是棘手的。在「人的城鎮化」這道難題中,戶籍改革也許是一個突破點,但單兵突進的戶籍改革,也必然走不了多遠。
「進城夢」,是幾代大陸人共同的夢想。每個盼望著「進城」的大陸人有一個共同的夢想——他們的中國夢,什麼時候能不再跟一紙戶口糾纏不清?(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