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7日(星期二)上午10-12時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3A會議室
主辦單位: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兩岸犇報》社
主持人:陳福裕(《兩岸犇報》社長)
引言人:吳榮元(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
與談嘉賓:
張麟徵(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石佳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紀 欣(《觀察》雜誌發行人)
臧汝興(勞動黨副秘書長)
記錄:政治經濟研究室
陳福裕:
從今年開春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先生就展開一連串的外交舉措,也在各種不同的場合發表一係列的重要講話,無一不牽動著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與世界秩序的盤整。任何一次地緣政治關係的變革,就涉及區域內利益格局的調整,有人受益,就有人受害。台灣在過去120年來,因為淪入日本殖民地以及戰後冷戰架構下美國所支配的新殖民地,我們一直作為西方牽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棋子,在今天世界格局變遷的過程中,台灣人作為中國的組成部分,是時候來反省與檢討未來的出路,尤其應該站在整個民族的整體利益,以及台灣人民長久的幸福來思考。
台灣要掌握兩岸關係的戰術主動
吳榮元:
近來習總書記的對台講話之中,面對相對停滯的兩岸關係,大陸堅持和平發展,同時也宣示立場,就是「撥亂反正」──兩岸關係定位就是「一個中國」框架,政策方面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是兩岸關係的定性與定向,即中國大陸對於台灣問題的立場很清楚,這是明確的政策方針,通過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
大陸對台政策「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定位與定向不變,但是途徑可以改變,這就是台灣同胞必須思考的。大陸確定了和平發展路徑的基本框架,但是怎麼走由台灣同胞自己決定。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台灣可以掌握主動戰術層次。
台灣要面對很嚴苛的現實,包括未來可能面對沉淪的漩渦,致使發展走到谷底,台灣同胞就會面臨相對經濟逐漸走向衰退的局面,那時候台灣同胞非常苦的局面就會出現。當前應該以居安思危的意識看待兩岸關係的發展,提醒台灣社會不能讓這樣的局面走向負面,並且從正面來看待兩岸關係,才能給台灣帶來真正發展的共同利益。
從國際與區域的趨勢認清台灣的出路
張麟徵:
台灣要往哪裡去,應該把格局拉高來看,首先是要看世界的潮流與趨勢,每個國家才能認清自己的利益與方向。每個地區、國家要對自己的前途做選擇的時候,必須理解國際情勢,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發展方向。
接著要把眼光放在區域來看,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一般被認為是彈丸之地,可是它在國際社會裡有非常大的話語權,影響力很高,理由當然是新加坡利用其戰略地位,在麻六甲海峽形成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倉儲貨運轉口中心,新加坡了解自己的處境,知道只有這樣對它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新加坡最大的惡夢是克拉地峽開了之後,將來麻六甲海峽的戰略重要性可能會下降,而上海就會取代新加坡,所以新加坡要阻止國際社會的發展往這個方向走。
就亞洲的趨勢來講,中國大陸的崛起已經是個事實,不喜歡也好,不願意見到這個現實也好,都是都必須去面對它,所以美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都需要面對它,台灣更需要面對中國大陸崛起這個事實。
在今年太陽花事件、張顯耀事件以後,兩岸關係在目前來看已經陷入停滯,要重新啟動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原因在於台灣內部的政治情況非常特殊,在野黨比執政黨還要執政黨,執政黨所有的政策遇到在野黨反對就退縮。兩岸政策是馬英九上台6年多以來,唯一可以受到肯定、支持度超過50%的政策,可是他不會利用民意的支持去積極推動,反而退縮了,所以現在看起來兩岸關係的前景不是那麼樂觀。馬英九未來一年多的任期,我認為兩岸關係會停滯不前,這已經是對兩岸關係比較好的描述,如果是不進則退那就更糟糕了,但是由於大陸仍希望兩岸關係更為和諧,所以大陸都在容忍,但是容忍是一定有限度的。
兩岸領導人見面的機會不是沒有,但是要看各自的立場能否協調折衷,也要看見面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馬英九只是希望借由國際平台的見面,突顯兩岸是一邊一國的印象的話,我認為大陸絕對不會接受這樣的要求,這個影響會非常大。所以兩岸領導人可以見面,但一定不可能是在國際平台。另一方面,見面總要有個目的,如果只是握握手、互相問聲好、坐下來吃頓飯,雖然不能說沒有象徵意義,可是沒有實質意義。實質意義就一定要有政治對話,政治對話可以天馬行空,因為一開始不可能很聚焦,也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共識的,所以天馬行空的談沒關係,只要政治對話啟動了,兩岸關係的進程就進而推動了,但是目前來看這個可能性非常的小。
最近習總書記的談話特別提到兩岸未來的統一模式還是一國兩制,此話既是講給台灣聽也是講給香港聽,台灣與香港應該弄清楚和平發展的目的是要和平統一,和平統一的方式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是要互相尊重,不可以以「兩制」來對抗「一國」,所以香港不能假「真普選」口號,來抗拒「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對台灣來說,北京強調的是,完全尊重台灣現在的生活方式,但是請台灣也尊重大陸13億人對於政治制度的選擇。
統獨是道德與大義的選擇
石佳音:
在兩岸關係中,台灣的出路在哪裡?這個問題,就是一般所稱的統獨問題。然而,「統vs.獨」的選擇根本上是道德的選擇,不是利益的選擇;是「大義」決定「大利」,不是「大利」決定「大義」。至於大義何在,則如龔自珍所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必須從歷史中尋求。所以,國族認同與台灣人民對歷史的認識高度相關。因此,歷史敘事是統獨之爭的文化戰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26日接見台灣統派團體時,便引用龔自珍的名言「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指出若切斷了台灣和大陸的歷史聯繫,那麼孔夫子和關老爺對於台灣人而言就成了外國人。一旦去其史,則國族認同顛倒錯亂,大義倒錯、認賊作父,親痛仇快、禍國殃民。這就是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的心態:「寧要台灣獨立的草,不要兩岸統一的苗」。此種心態一旦鑄成,再多的讓利也扭轉不了。因此,統獨問題無法用經濟利益予以導正,還是要從歷史談起,找出大義,才能看清大利。
今年和明年,分別是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兩甲子,也是七七事變77周年和抗戰勝利70周年,正是總結中日之間歷史恩怨和教訓的時機,同時也是重建台灣人民歷史認識的關鍵時刻。
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發布後,法理台獨已成禁區,但以「自去其史」為目標的文化台獨則通行無阻。台獨派把日本侵略和殖民「客觀化」、「中立化」,進而正當化、美化,最後將整個台灣歷史的是非完全顛倒,造成台灣社會的「再皇民化」。扭曲了歷史,就看不清現狀。在台獨和獨台的思想中,以為台灣有其獨立於中國之外、且異於中國的「(國家)利益」。問題在於,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台灣利益」是什麼?有無可能成立?
國際政治現實的基本面是:一方面,中國大陸引領著中國復興;另一方面,美國、日本極力防堵中國的復興。夾在這兩方之間,台灣經濟上不能自足,軍事上無法自保,事實上不可能保持「中立」──不是倒向這一方,就是倒向另一方。但是,由於藍綠政客多年來的虛假宣傳,不論是叫「台灣優先」、「中華民國主權獨立」,還是「不統、不獨、不武」,都使台灣人民誤以為有第三條路可走。這「第三條路」,就是拒絕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與大陸理順兩岸政治關係、走向統一。其結果,將不斷與大陸發生摩擦,不斷靠向敵視中國復興的美國、日本。長此以往,台灣將日益淪為美、日對抗中國復興的馬前卒,在經濟依賴大陸、軍事依賴美日之中更加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國家認同繼續錯亂,憲政運作永無共識。於是,社會撕裂、政治動盪、人心不安將無已時。一場太陽花學運就能癱瘓整個憲政運作,將不會是最後一次。
因此,台灣必須面對一個無可逃避的、帶有道德性的根本抉擇:在中國復興與美日「安保」之間,我們到底站在哪一邊?所有關於兩岸關係的主張、政策、「論述」,無論包裝成「特殊國與國關係」、「正常國家」、「東海和平倡議」、「大屋頂」或「大一中」,若不能清楚回答這個根本性的選擇,就都是避重就輕,甚至別有用心的「空心菜」。
只有當台灣人民正確認識歷史與現實,做對選擇,台灣才算真正光復,台灣人才能堂堂正正的站起來,日本對中國(包括台灣)超過一個世紀(140年以上)的侵略也才看得到終點。
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有知的權利
紀欣:
9月26日習近平會見台灣統派團體時,談了許多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其中包括「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正確道路;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等等。消息傳到台灣,朝野政黨只顧異口同聲「不接受一國兩制」,輿論焦點也專注於對「一國兩制」的批判,而且儘管藍綠切入角度有所不同,但是大都認為「一國兩制是票房毒藥」,並對習近平此刻說此話的動機大加議論。
其實,大陸對台政策一向重視傳承,在表述上,則會隨著時間推移與時俱進。其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由鄧小平提出後,就始終是大陸實現兩岸統一的方針,從來沒有改變過。台灣民眾或有不知好像很意外,但藍綠政要、傳媒可不能故意裝無知。
「一國兩制」的核心問題在於「一國」,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錨在於「一中框架」。要從「一中框架」走向「一國」,當然必須先化解兩岸的政治歧異,最終解決兩岸的政治對立,但如「一中框架」都無法維護深化,大陸當局再不表明:和平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道路,難道要眼睜睜地看著和平發展走向和平分立?或者是兩岸對峙的長期固定化。
習近平此次對於「一國兩制」內涵做出三點論述:一是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這指的是台灣現行社會制度及生活方式可以保留,自然包括實施已久的政黨政治及選舉制度;二是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這表示兩制將由兩岸共同協商建構,台灣社會愈早展開研討、形成共識,就會對自己越加有利;三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這顯示和平崛起的大陸更有信心及能力,確保台灣民眾在統一後,享有更大的經濟利益及國民榮譽。此外,為使統一的基礎更牢不可破,習也提出「台灣同胞應該理解和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與追求」、「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對於大陸提出的國家統一論述,台灣民眾絕對有知的權利,從而可在不統不獨、維持現狀外,多一個可以抉擇的選項。
重視和平與基層大眾才是進步運動
臧汝興:
3月太陽花學運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包括兩岸關係停滯不前,因此有必要更仔細去檢視太陽花的本質。簡單來說,太陽花不是一個進步的運動,它在反服貿的內容上其實也非常薄弱,僅僅咬住「黑箱作業」,其核心就是「台獨」。問題在於,太陽花不是進步運動,可是在台灣社會取得進步的形象。太陽花領導群策略性的選擇議題,來幫台獨製造、包裝進步的形象,從一波波的社會運動議題中去建立他們的正當性。確實也有很多不明就裡的人,或者有些年輕人傾向在這個苦悶的社會裡去追求進步的價值,他們真的把這些運動當成是進步的去追隨。
二戰之後全世界有5個分斷國家:東西德、南北越、南北葉門、南北韓、中國兩岸,其中3個已經完成統一,剩下的是兩岸與兩韓。現在年輕人追求的是個人主義,越來越不喜歡民族主義這種大的論述,像台灣現在很流行「小確幸」。韓國的例子可以給台灣做為參考,我們可以著眼不只是兩岸的和平,而是從整個東亞和平的角度來看待,這個角度更能確定和平運動是進步運動,從東亞和平的角色就可以看到日本軍國主義與美國帝國主義的問題,也比較適合跟東亞其他國家的進步運動做連帶。
另外一個是經濟問題。我參加經貿國是會議,很多學者談中韓經濟自由化的問題,但學生代表談ECFA、服貿問題的時候,他們的反應都是「不要跟我談經濟」、「不要談韓國」,他們認為談經濟好像就是為了財團的利益而服務。所以在經濟上我們更應該著重去推動各種促進社會公平的分配運動,包括工人運動、住屋運動、稅改運動,必須要談好這些東西,經濟發展才會變得有著力點,現在重點應該放在基層大眾的各種民生問題上。必須更著力在基層大眾的運動上,才有可能改變年輕人,年輕人是會改變整個世代的。
綜合回應
張麟徵:
台灣與香港處於美日與中國兩大板塊激盪的衝撞點上,美日要拉攏我們,大陸也要防止我們被拉走,所以台灣想要中立、保留小確幸是不太可能且不現實的。烏克蘭非常敵視俄國,但是經濟與能源上又依賴俄國,而且內部很多人心向俄國;正如台灣一樣,經濟上依賴大陸,內部也有許多人是心向大陸。如果做錯選擇,內部就會發生問題,今日的烏克蘭,將是明日的台灣。
石佳音:
現在香港跟北京之間的衝突,以及台灣跟大陸之間的衝突,所謂的「體制之爭」是個假象,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認同與歷史意識的問題。台獨這幾十年做的最成功的是文化台獨,北京與統派做的最失敗的是文化促統,若再不重視這個戰場,若不在這個核心問題上與獨派抗爭,那兩岸關係很難走得順。
紀欣:
隨著時間逼近,兩岸目前又處在張顯耀事件所引發的政治氛圍下,要在11月APEC實現「馬習會」,困難度的確愈來愈大。所幸,馬英九的任期還有1年多,仍有時間在卸任前選擇雙方都滿意的時間、地點實現「馬習會」,而大陸高層也充分了解馬英九的任期所剩不多,應好好抓緊難得的機遇,儘早促成「馬習會」。對「馬習會」,我們樂觀其成、翹首以待!
臧汝興:
統派需要建立統一的藍圖。我們可以多方面去探討在兩岸對立之下出現的問題,然後勾勒出如果沒有對立之後,統一以後的台灣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很多人罵統一,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到底統一是什麼樣子。現在大部分人認為統一之後台灣的民主制度被破壞了,但是在高度緊張對立的狀況下,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民主。
吳榮元:
只要堅持和平發展的主題,以大陸跟美國的力量消漲來看,大陸與美國爭取台灣民心,時間還是在中國這一邊。所以看待台灣的出路,還是要從兩岸關係的大局來看,統一運動進入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大戰略架構之下,而且提升到民族復興運動的歷史進程之中。在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邁入深水區的階段,更有必要深入發掘推動兩岸關係前進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