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專題:中國大陸的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和發展前景

檢視大陸中小企業信用貸款的發展

吳雨

當前大陸中小企業的誠信不再只象徵坊間業內的「口碑指數」。一個企業將有機會憑藉自身的誠信建設,享受貸款貼息、風險擔保等政策,獲得融資的「通行證」。

在中關村,取得政府貸款貼息支援的企業不在少數。目前參加中關村信用促進會的成員超過4000家,這些企業都在享受信用激勵機制帶來的「紅利」。

「我們希望讓企業感受到信用是實實在在有價值的,積累信用可以換取真金白銀。」 中關村管委會金融處副處長岳冬立介紹,園區第一次按期還本付息的企業將獲得貸款基準利率20%的貸款貼息,以後每次按期還款後,貼息比率將提高5%,最高貼息比例達40%。

多年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制約中國大陸中小企業發展的魔咒,大批中小企業因缺乏抵押物而被銀行拒之門外。而與中小企業需求更為契合的信用貸款,卻常常因為資訊不對稱、企業缺乏信用記錄推廣受阻。

近期,在廣東省江門市經營一家橡塑製品公司的商人厲曉曉,得到了融資「通行證」。因為口碑好,她的公司獲得江門蓬江區總商會的擔保,通過中國建設銀行的「助保貸」獲得了300萬元貸款,購買設備並完成了流水線自動化改造。

「做橡塑製品行業資金回流較慢,有時原料也會姍姍來遲,但我們從不拖欠任何一方的貨物和資金,這使得我們當地商會的認可,獲得擔保。」厲曉曉說。

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小企業客戶部副總經理黃凱如認為,政府、商會等外部機構瞭解企業納稅、生產、交易等資訊,與之合作,可以實現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深入瞭解,發揮增信作用,從而更好地支援中小企業發展。

近年來,中國大陸正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努力打造「誠信之國」,並在今年6月正式發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指出,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劃的頒布,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將逐漸健全,大陸的政府部門在信用融資中扮演橋樑和紐帶作用,在幫助中小企業需求和銀行信貸更好的對接的同時,也在大大降低企業的違約風險。

此時,作為中國大陸經濟引擎之一的廣東正嘗試用信用尺規整頓市場。據廣東省工商局透露,深圳、東莞等市探索開展的市場主體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市場主體「黑名單」等信用監管措施證明,信用約束機制比傳統的監管手段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