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承擔新興市場建設責任
■ 劉斐、李雲路
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正致力於建立一個多極化經濟格局,以實際行動促進這些國家和經濟體的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總部設在上海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成立成為這一進程的佐證。
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萊薩簽署協議,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並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該銀行將主要支持金磚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中表示,這是金磚國家合作進程中具有重要和深遠意義的成果,體現了金磚國家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政治意願,不但有助於提高金磚國家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話語權,更重要的是能夠造福我們和發展中國家人民。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曹紅輝表示,從宏觀上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將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這些國家和市場處於發展上升階段,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需求很大。「該銀行發揮作用的領域或會延伸至基礎設施建設的上下游產業,及其他彈性的『可持續發展項目』。」曹紅輝說。
歷史經驗表明,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動力,也是地區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的基本保障。
在此次的協議中,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初始核定資本是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為500億美元,並由各創始成員國均攤。根據協議,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總部設在中國上海,首任理事會主席將由俄羅斯提名,首任董事會主席將由巴西提名,首任行長將由印度提名。同時,該銀行非洲區域中心將設在南非。各成員國財政部長將負責制訂該銀行的具體操作規程。
曹紅輝表示,成員國在繳納實際資金之外,還可以利用主權信用融資。這次的合作是各成員國讓渡各自金融主權得以達成的,反映在股權均等、各方利益兼顧上,在日後的銀行治理運作上也將會有所反映。
大陸近年來積極活躍於布局「金融外交」,除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作為最大出資方建立區域外匯儲備庫,倡議研究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以及加入美洲開發銀行,等等。分析人士稱,中國作為擁有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的經濟體,正在積極承擔新興大國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的自身建設。
「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新體系的建立,主張建立一個多極化國際經濟格局,是從『接軌』到『造軌』的表現。」」曹紅輝說,「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不能再被動地對接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金融秩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隅生指出,金磚國家尋求的是現有國際機制的改革,而不是推翻現有的國際機制。金磚國家希望和要求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改善原來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
巴西熱圖利奧•瓦加斯基金會國際關系學教授奧利弗•施廷克爾肯定金磚國家將「第一次建立一家真正的機構」,但同時表示,其能否挑戰世界銀行,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
對於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未來所起的作用,曹紅輝認為,開發銀行的運作不僅需要解決資金的問題,成員國內部的協調和讓步也需繼續磨合。對於投資接受方而言,開發項目的立項、建設等各環節都存在復雜的因素和不可控風險。「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但前方的路還很坎坷。」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