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為什麼我們需要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

小市民大聲公

劉世鼎(澳門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副教授)

7月13日,加沙地帶北部在以遭遇色列軍隊空襲後濃煙滾滾。(新華社圖片)

7月13日,加沙地帶北部在以遭遇色列軍隊空襲後濃煙滾滾。(新華社圖片)

以巴衝突不是新聞,然而最近以色列以「自衛還擊」為名義對巴勒斯坦無辜群眾發動猛烈攻擊,卻是世界體系國際矛盾轉移下的其中一個徵兆。簡單說,以巴衝突雖然包含了自身的歷史矛盾,以色列近來的行動,卻是資本主義欲解決內在矛盾的產物。

中東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早就是美國為了控制世界市場所急欲吸納的對象。以色列是美國在戰後在中東地區掃除障礙的一個棋子。以色列建國後,在1948年、1956年、l967年和l973年與阿拉伯國家發生四次戰爭並侵佔了部分領土。以巴雙方在冷戰末期、新自由主義市場化開始(70年代末至2000年)時曾出現過和談妥協的曙光,直到以色列強硬派上台。在美國小布希主政下,世界體系開始轉向戰爭積累,以色列當局也大約在那個時候發動攻擊巴勒斯坦手無寸鐵的民眾。戰爭和血腥使得政治手段變得不可能,更激發了雙邊的民族主義對抗。這與美國、以色列極右翼上台有直接關係。而美國極右翼透過普選上台,也是美國在世界體系中地位滑落、急欲以反人道的方式解決資本矛盾的政治後果。

戰爭是解決資本主義危機的主要手段。透過戰爭,軍事強國得以重新取得象徵、資源以及資本的主導分配權,並擴大國際政治影響力。經濟疲弱的美國正是利用了以巴的民族矛盾來鼓動侵略。另一方面,歐盟與美國在重大國際事務上的決裂、歐元與美元的貨幣戰,也無形中主導着以巴衝突的走向。歐盟對以色列在貿易問題上採取的親巴勒斯坦態度(認定以色列所包括的區域),讓依賴歐盟市場、立場親美的以色列非常被動。對巴勒斯坦發動攻擊,會令歐盟在貿易問題上難堪,在效果上等於是美國給歐盟的下馬威。

老毛曾说:「問題不是一個以色列,而是誰站在以色列背後的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也是美國的問題。」現在看來,這段話充滿了對現實狀態的分析穿透能力,也提供了政治戰略的思考高度。在中東之外,美國在亞太地區也利用了國際矛盾來建立戰爭積累體制,打擊危及自身地位的對手。在這個意義上,支持巴勒斯坦建國、反對以色列與美國的戰爭同盟,是我們所需要確認的國際主義統一戰線。因為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反對全球霸權與亞洲的獨立自主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總體。

2014.7.15於哥英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