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期】臺灣來的金融尖兵

中信北京首席代表:杜台莉

2s「我是2008年開始常駐在北京的。5年的時間其實對於一些台胞台幹台企來講,並不是很長。」杜台莉在講述自己來大陸的機緣時候這樣說道。其實早在2000年的時候,她已經在兩岸之間來回奔走,由於在2008年之前,兩岸的金融業幾乎隔絕:「很多東西沒得談,直到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台資金融機構才落腳大陸。」

那是填補空白的一段時間,兩岸間金融剛剛正式開放,第一批來大陸的台資銀行有7家,中信金控就是其中之一。「因為之前我有在兩岸間跑業務的經驗,公司認為我對大陸應該熟悉一點,所以就把我派過來了。」就這樣,杜台莉開始了她在北京的金融首席代表之旅。

因地制宜,切忌「頭腦移植」

「來這邊要做好準備功課,不可以想當然,尤其是做我們金融行業的,很多法律規章都在變。」杜台莉說。就在我們進行採訪的兩天前,大陸國務院出了一個簡稱為「金融十條」的法案,其中對於金融業在中國大陸長期發展上有一番新規定,允許民間資本作為主發起人直接組建民營銀行。「像這樣子的東西就時不時會出現,你要馬上去跟進、去學習。」杜台莉感歎說,大陸太大了,各行各業分佈得很廣,監管內容都非常細,而且非常多維度。

拿金融機構的監管來舉例,大陸有銀監、證監、保監,還有人行、外管、發改委甚至商務部,但是在臺灣,並沒有分得這麼細。再拿金融管理來說,臺灣因為整個島很小,在管理方面很多事情可以用常態、用你的認知去分析,可是在大陸不一樣。比如說6月份大家吵翻天的「錢荒」,如果換做在臺灣,「央行」早上知道這個事情,下午就會插手,可是大陸的央行為什麼它要袖手旁觀?我分析是因為它要趁這個機會導正一些在操作上打擦邊球的金融機構,大陸央行它會在一旁看著,不讓金融界出大事,借此矯正一些有需要改進的「孩子」。我個人認為這是好事,而我們就是要跟著去看,看清楚央行的態度,瞭解它的管理方式,因為商業銀行必須跟著央行的步調來,跟著它的政策實施。

「因此你決不能把『臺灣的腦袋』直接搬過來,你非但要記住臺灣的東西,也要不斷學習大陸的法令規章,充分認識這邊的事物。」杜台莉說。所以,看央視的新聞是杜台莉每天早上的必修功課,很多人說央視新聞很無聊,杜台莉卻有自己的想法:國家領導人見了些什麼人,談了什麼,這些都影響到國家政策,而國家政策一旦定下來,就會影響台資企業在這邊的發展。「像晚間8點30分CCTV4頻道有一個《海峽兩岸》,或者再晚一點的央視《國際新聞》,只要時間來得及,我都會看,新聞的品質和分量都非常的好,每一條新聞哪怕只有30秒的時間,但是它很快告訴你說發生了什麼,再後續去深入分析,這些對我們來講都相當重要。」

用專業拓展人脈

對於人脈的累積與拓展,作為中信金控北京首席代表的杜台莉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很多人脈都是從工作中拓展出來的。比如說我們與陸資銀行同業會有業務上的交流,與監管機構則是會向他們請教一些法令規章上不太明白的問題,諸如此類慢慢交流互訪的機會多了,人脈自然可以累積起來。當然,杜台莉也認為,「比較專業的溝通方式也很重要。」

比如今年5月,臺灣首次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寶島債,中信銀行在推行這個債券時,特別強調「如何清楚明白的跟陸企同業清楚明白的解釋這項工作」。不要小看「說清楚」這件事,杜台莉說:「同一件事情可能有10個人在和他談,但是只有1、2個人能讓他抓住重點,你給的答案最準確最完整,這樣一來,下次他就會不斷地找你。」交流多起來,大家也自然可以熟絡了。

金融監管機構也是一樣。「他們問我的東西我不但會跟她們說得很清楚,說完後還會幫他們把東西寫一下,文字化一下。當他們收到文檔時候,對你的印象會大大加分,覺得你可信並且有效率,又會介紹其他的朋友給我認識。」在工作上的價值大家相互取用,遇到一些把握不準的金融政策等等,杜台莉也會向他們請教,一來二去大家慢慢變成朋友,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動。

高物價的理財小竅門

在北京,從吃的到用的,從出行到住房,每一項給杜台莉的印象都是:貴!不過她一邊發出這樣的感歎,一邊也在適應著這裡的生活。

精打細算的杜台莉,常常會跟同事一起在網上團購生活用品,甚至蔬菜大米都能直接送到家,省力又省心。此外,杜台莉還經常網購,京東、淘寶、噹噹都有光顧過。「感覺什麼都能在網上買到,而且能省不少錢」,杜台莉形容說。如果買書,她就會上噹噹網。像吸塵器這樣的家電產品,也可以在店裡看好,然後去網上下單,因為不用自己拎回去,很省力氣。就連炒菜勺、被子、拔罐器這些生活用品,杜台莉也都在網上購得。「真的好有趣,省心省時,早上在網路上定貨,第二天一早就發過來了,好方便,網購這方面我很佩服大陸。」

提起北京最便宜的消費,杜台莉說那絕對要數北京的地鐵和公車。「在北京公共交通出行還是非常方便的。搭地鐵是2元錢,基本哪裡都可以到達。」

愛上京味兒相聲

「兩岸雖然同文同種,但不少臺灣人過來大陸,還是要經歷一個語言的適應期。大陸有些城市普通話不是很標準,即使像北京這種普通話很普及的城市,也不是完全零障礙。比如我第一次聽到『得瑟』這個詞,我就不明白,還有『窩心』這個詞,意思就完全相反的。」每當碰到自己無法理解的詞彙,杜台莉要麼當場問人家,要麼記下來回家上網查,和人聊天,看書看電視都是她學習語言的途徑。

「記得我來大陸上班的第一天,公司給我買了一台筆記型電腦,沒有繁體字。臺灣的輸入法是用注音,而大陸用拼音。」所幸杜台莉說自己熟悉拼音還蠻快的,現在已經比注音用得更熟練了,「用拼音輸入法會直接聯想出一些大陸用語,而用注音還要自己去轉換。」寫一篇文章,如果是大陸讀者的話,你要更貼近他們的閱讀習慣,用他們熟悉的語法和詞彙。

現在的杜台莉,竟然還培養出一個特別在地化的愛好,就是去德雲社聽相聲。「那些包袱我都能聽懂!」她有些得意地說。德雲社是北京非常知名的相聲劇團,大咖郭德綱的演出更是每場爆滿,一票難求。他的相聲表演是非常在地化的一種表演形式,能聽懂德雲社的相聲,不是本地人也是非常熟悉本地生活和文化的一群人了。

因為家和公司附近就有公園,每次杜台莉在公園散步時見到那些阿姨,總會上前去和她們搭搭話,聊幾句,大媽們也會很熱情回應,時間久了,地道的北京話就聽多了。「起初她們和我說的我不是都能聽懂,但現在就完全OK。」現在的杜台莉已經基本沒了「語言障礙」,可以完全享受在「京片子」的樂趣中了。

赴陸就職小建議

杜台莉說:「臺灣目前的GDP增長,經濟發展的拉動大概80%直接或間接都與大陸有關。」隨著雙方交往的頻繁,共識的加深,金融環境的改善,兩岸金融發展會越來越有得做。

不過,雖然大陸金融行業蓬勃發展,但只有做足充分準備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對此,杜台莉總結了幾點經驗供臺灣年輕人借鑒。

1、 兩岸在法律規章上有差異,市場需求也不一樣,臺灣好的經驗可以帶過來,但要針對大陸市場做重新的修正。

2、 臺灣青年若打算在大陸發展,就必須要時刻補充大陸金融市場的知識儲備,法律規章+實際案例+風險控制+公司治理等。

3、 選擇大機構會更容易進入狀況。第一,大機構的體系通常已經比較健全了。第二,大機構對培訓方面會比較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