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克
因為人的生活,總似曾相識。也因為人的生活,所以盡是差異。最近好多人把台灣和香港做對比,其中介是中國。但香港社會與臺灣社會真可比嗎?香港是什麼?到了「香港」或許不能理解香港,也許得離開香港才懂得。就像離開台灣才懂台灣。
苦茶
先提一提苦茶好了,就是台灣說的「青草茶」。雖然在臺北,要比較舊的市區,像是迪化街、萬華,才看得到,但在香港卻無處不見。我很喜歡喝,而且喜歡挑最苦的。它寫著很多傳統功效,有機會、有興趣你也可以來上一碗,就在路邊喝完才上路。有次我生病了,香港朋友說一天連著喝個幾碗「二十四味」就好了,說他從小這樣。也許因個人體質的關係,我還是繼續病著,但是一般的潤肺清喉還是感覺不錯的。
進入中環
如果像我喜歡住「油尖旺」,可以坐渡輪過去中環。所謂「來香港」最通俗的遐思就是「來中環」。台灣作家龍應台女士曾提及「中環價值」,並在香港引發論辯。龍女士主要認為中環價值是追求經濟利益、影響中產階級及上流文化;她同時認為中環價值本身沒問題,卻不能只有中環價值、犧牲其他價值。但她只說對一半。
攤開旅遊地圖便可發現,「中環」實際地理在哪兒?其實很難定義。灣仔也有「中環廣場」,上環也有「中環廣場」,就連比上環還西邊的地方,也有大樓、鉅型商場,打著中環名義。比如「金鐘站」附近,就有大樓企圖以中環之名提昇價格之名。「中環」正以象徵性的方式蔓延。但更為重要的,是步出「中環站」的貌似公園的「皇后像廣場」,由立法局、渣打、匯豐、中國銀行等重要政商機構所圍繞,歷來就是香港政治經濟核心,這是「中環」的實際所指。由此再往山上,是殖民時期的「督憲府」,及現在的特區政府總部。英軍過去也屯在附近。因此,中環其實是實實在在自殖民以來的統治縮影,也就不該列為「多元價值之一」;自紐約「佔領華爾街」運動以來亦有香港「佔中」運動,就是源此之故。
現在的中環,過了碼頭就直接進入超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商場」這也是與機場線共構的,先前提過,離開香港時可先在機場線買票、掛行李,然後再玩一會兒。中環附近的狀況不大需要介紹,購物商場超乎你想像的多、大、廣,你可以順著購物商場之間無限相連的冷氣通道努力地花錢。
很多人選擇做「天星小輪」是為了順便看海景;九龍那兒頭的碼頭叫「天星」,中環這側叫「皇后」。如果你想前往想港別的地區,也可以留意是否有船。二○○七年的時候,香港一幫青年發起反拆碼頭的抗爭,雖然帶有古蹟保存的訴求,但目的之一也可說是反抗商業區無限制填海造陸。通過抗爭,示威者們也嘗試召喚人們記得,一九六六年時,就曾發生大規模反漲價鬥爭,平民們起來爭取權益。如今它的價格比起其他渡海方式仍然便宜,只不過,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強的階級生活性了。
讓身體離開
可是我覺得旅遊若待在室內,就感受不到城市差異了。所以我建議放棄名牌包、來踩大街。跨越「皇后大道」,就是迷人的香港舊區景觀。著名的「中環電扶梯」就在這裡,總長800公尺,垂直高度135公尺。爬這段路的時候得注意了,雖然多處地盤正在「市區重建」,例如香港「影行者」拍攝的「嘉咸女情」講的就是「嘉咸街」市集小販的遭遇,但所幸老香港的巷道感、尺度感,市集、老店家,以及香港電影味兒,都還濃濃留在兩側坡地上。
電扶梯兩側也開了許多咖啡廳和酒吧,若中途累了,可隨意進間店兒休憩。往斜坡上,橫著的「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有些古董店,不過都是比較貴的、大型的。但沿「荷李活」再往西走,可以遇到一條小小的「摩羅上街」,就是比較雜、便宜的古物街了,很值得去。
如果還爬得動,往山上走的時候,左邊有「域多利監獄」,算是古蹟;電扶梯右邊則有「孫中山紀念館」,詳細走法可上網再查。很多電影常出現長長一條水泥階梯坡,兩邊兒很多綠色帆布的棚攤,其實就是這一小區的主要印記。小攤很有趣,隨處都有,賣的物件也不一定,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緩步查訪。這些區域何時、是否會「中環化」?誰也說不準,所以建議趁早為妙。
香港的大公園和港口景致
山邊還有三大塊景區可以逛。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且可在香港公園旁搭山頂纜車上去的「太平山」。常見俯瞰香港與九龍兩邊建築夾著海道的風景角度,一般是從太平山頂往下看的,日夜皆宜。山上還有一環山道,體力好的也可以走走。
畢竟太平山上的房地產歷來是天價,沾點兒泥土也算賺到吧?靠著山頂的欄杆,遙想商船熱絡的景致,也頗感慨。但鮮為遊客所知的是,近來許多靠船通行的小島早已成為房地產天堂,我們都不曉得山下一艘艘渺小的船上直多少個億。
把心情拉遠
到這兒為止,雖然酸酸的,但還都很「中環」。我們只是腳步離開了中環最象徵性核心地。逛完舊區、上了山,那就該介紹一下夜生活了,知名「蘭桂坊」也就是在中環地鐵出來不遠處。
這裡橫豎擠著難以估算的酒吧。如果你只想隨意喝杯啤酒解悶,看中眼了哪家都差不多。如果你口袋裡有點兒錢、想體驗豪華裝潢奢侈感,那就得有熟就得客帶路了;不是因為危險,而是,因為蘭桂坊這兒的大樓,比起重慶大廈,一樣樓層錯綜電梯複雜,很難找到你真正想去的店家。
仔細回想,港片中常見各種生活活動融在高樓在裡,無論製麵條工廠、擺靈位靈骨塔似的地方,都可能擠在本供居住的單位中。生活、工作,都緊密地與香港的空間發展形式捆在一起,很難從外部觀察大樓內的實際活動。
如果你住宿的地方不在港島,其實也不用湊熱鬧。蘭桂坊雖然有名,但手機自拍照也看不是很清楚,所以你也可選擇去九龍地區的「諾士佛台」、天文台圍」一帶,同樣是有名的酒吧區。
來港消費似乎理所當然可以酒精做為一日的結束,然而,希望遊人們必須注意到,無論蘭桂坊、諾士佛台,大部分的酒吧服務員都是與我們漢人長得不一樣的、偏褐色的人們。他們不是外勞。這些服務員基本上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祖先在此也有幾代了,但至今仍在爭取應有的生活與文化權。
正當你發現這些南亞人的臉孔的時候,對應白天在「中環」所見的匯豐銀行,也許還聯想到德記洋行、東印度東司……記取帝國主義在全世界橫行的歷史,那麼就漸漸遠離「中環」的香港,可以感受香港另外的面孔了。
補記「深水埗」
剛才介紹了「摩羅上街」,但是規模更大的、或許還稱不上「古董街」的二手市集、跳蚤市場,卻是在「太子站」下去的「深水埗」。這同樣是一條老舊建築環繞的街,去也是生氣勃勃的街。
先前提到「重慶大廈」時,有說過跑單幫的國際客,深水埗附近的布店便是單幫客們重要的物流點之一。小的知識淺薄無法詳述各區脈絡,但香港許多街道都表現了聚集經濟的形式,幾年前「被重建」的「利東街」是聚集了印刷行的「喜帖街」。
深水埗這個徒步街,有各種、各國的二手用品。我曾在此看過一系列前蘇聯製的120手動相機。它之所以顯得比較貧窮,是因可以找到各種已經淘汰了的手機、電器,特別是已淘汰電器的附件。當然,因為人潮的緣故,街上販售的物品也雜很多了,很多新穎的小型電子產品,也是廟街上可以看得到的。
深水埗,包括南一點兒的「大角咀」,雖然已經離「油尖旺」的熱區有段距離熱區,但卻因為更靠近「西九龍」,以至於市區重建也步步進逼。二○○九年香港開始了高鐵爭議,約在二○一二年,高鐵工程導致大角咀部分樓房、龜裂。同樣的,港鐵今年開挖「沙中線」時也因於「土瓜灣」附近挖到宋、元時期的古蹟,而引發民眾擔憂。。
這是香港體制的雙面。一面是講求高效,而其所謂的民主也是符應此種施政效能所設計的制度。二方面則是香港政府雖可高效率解決爭議,卻往往難以面對爭議本身。
略提「天台屋」與「籠屋」等
在這個善於從數字效率來安排空間分佈的政權管轄範圍內,居住問題看似是以高樓解決。但其實許多香港居民長期居住在天台屋、籠屋。深水埗也有天台屋,舊樓可能都有,如電影《門徒》在屋頂的拍攝場景就是此類違章加蓋。有些人如今埋怨「中國政府」放縱市區重建、都市更新,但其實,早在一九九四、五年之際,就在英國政府交還香港前,香港政府發動規模最大的「滾石行動」,想要拆除全港天台屋。
不過天台屋不能上去觀光就是了。至於台灣耳熟能詳的「籠屋」就更難尋,除非你有熟識者住在籠屋,或社工員,否則很難走進。然而這也終究是居住形式之一罷了,回到當初,也就是人口大量增加的直接產物。這不但要放回戰後香港工業化的背景,還要知道,許多香港人是戰後移民、偷渡來的,這之中更多人即使已經取得合法身份卻至今無法爭得自己小孩的「居港權」。
最令人震驚的聚集區應屬「九龍城寨」,只是已經拆掉了,有興趣可以上網找照片,必定顛覆香港印象。我有些一九七五年前後出生的朋友也還住過九龍城寨。
更為台灣人熟悉的非正規住宅區是位於將軍澳的「調景嶺」。像是電影《跛豪》等描述一九六○年代的片子常以此為景。在現代化的概念中,「調景嶺」般的聚集區充斥黑幫、人際網絡緊密,且總是現代官僚、警察的對立面。但是談調景嶺就不能忽視二次世界大戰末,國民黨與共產黨鬥爭的背景,且正是這樣的背景,當你遇到香港友人說他家裡長輩是國民黨員時,請不要訝異。
如今調景嶺已經不存在。但如果你往海邊去,會看見另一驚喜,「鯉魚門」。這已經不是「旅遊地圖」會刊載的了,所以出發前得在網路上確認路線、地點。
鯉魚門的其特點在於「棚屋」的外觀。尋常旅客恐怕很難想像香港竟有如台灣眷村外觀般的「違建區」。但鯉魚門就這樣,矮小、巷道混亂、水泥或木造,緊離海岸。有朋友說來鯉魚門可以找海鮮吃,不過我沒機會。附帶一提,若要吃海鮮,我的香港朋友曾帶我過海關到「羅湖」附近去,也是很好的選擇。
同樣是三十多、四十初的香港朋友,其中許多人的祖父母,甚至父母輩都還有捕魚經驗、住在鯉魚門這樣的地方。換句話說,今天香港的模樣其實歷史並不長,但城市化也直接或間接促動人樣態轉化。
郊野公園
當你打開了網路地圖的時候,也可以順便查詢地圖上綠色的部分。將軍澳的另一側,即清水灣,有「清水灣郊野公園」。其實這些源於英國的「郊野公園」的受保護地區,佔香港總面積四成。除清水灣,還有數個郊野公園,其中港島西南側的「薄扶林郊野公園」附近也有幾個村落可走;港島東邊的「大潭郊野公園」旁則是著名的「淺水灣」,沙灘、美食、民宿,很適合中產階級旅遊。
規模最大的「西貢區」則在最近很有爭議,因為郊野公園內部的廢棄村落地主將土地賣給建商,其工程被環保人士認為是破壞。
放眼新界
除了郊野公園,還有很多常聽到的,例如《古惑仔》裡山雞想爭取的「屯門」老大,或者「元朗」,或是直接成為電影名稱的「天水圍」、「大埔」……,也是一般遊客很少有理由去的地方。不過,這些地方甚至不在「香港」,不在「九龍」,而屬於建造在「新界」的新市鎮。
如果你連新界都能熟,大概就堪稱香港通了。這也是逐漸遠離我們所熟悉的香港形象的過程。並且逐漸發現,越雜、亂的香港,因著生活的痕跡,才是更允許我們看見他們也看見我們自己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