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當代中國的家庭倫理難題:爸爸去哪兒了?

爸爸去哪兒2

大陸真人秀節目《爸爸去那兒》

大家都想在這個節目裡找到答案,怎麼才能教好孩子?怎麼才能讓父親教好孩子?這種尋找答案的焦慮感讓人覺得,「中國的父母,太沒安全感了吧」。            

王詩齡迷失在帳篷叢林中,大叫:「爸爸你在哪?」父親王岳倫癱坐在自己家的帳篷裡,聲音疲乏,「自己看!」執行導演蔣良看到這個情節,來了感覺,「王岳倫又失神了,他太累了,不想動」。

「真實就是我們最大的賣點。」導演謝滌葵說。湖南衛視做過《變形計》的謝滌葵團隊接下了《爸爸去哪兒》這檔戶外真人秀節目。節目出人意料地火了,第三期節目收視率達到3.21。節目組的人很清楚,《爸爸去哪兒》的成功關鍵在於切中社會熱點——父親在中國家庭的長期缺位和不在場。即便在場,他們也通常扮演情感建設無能的角色。觀眾發現,很多時候,「熊」的不是孩子,是爸爸。

沒有「滴水不漏」的人性,父親得用自己的個性去跟孩子相處,有時像父親,有時像朋友,甚至可以像個孩子一樣發脾氣。

情緒最起伏不定的必然是孩子,父親們時常被籠罩在哭鬧和耍賴中,再也不是那個無所不能的父親。事實上,謝滌葵在挑選孩子時,從未擔心「熊孩子」,「不可控才好玩」,他反而最怕太過內斂的孩子。他們不想屏蔽「人性弱點」,而是利用生活中躲不開的糟糕,讓觀眾感同身受。

第一集,田亮女兒Cindy哭得聲嘶力竭,連現場工作人員都煩躁不已,然後一個被觀眾反覆討論的鏡頭出現了:田亮幾近崩潰,「我根本搞不定她」。第三集,當田亮在沙坡上保護女兒,那些照顧子女不知所措的父親頓時又有了共鳴,「我是愛你的,我能在關鍵時候保護你」。

電視機前坐等林志穎抓狂的人們失望了。在謝滌葵看來,林志穎的確是完美主義,「什麼都要做好」,連沒剪輯進去的片段都一絲不苟。「端個臉盆去村民家洗澡,幫孩子洗乾淨,吹好頭髮,哄著睡覺。六點多就起來,節目組沒要求,很主動。」謝滌葵看過林志穎在娛樂場合的神態,「就是個娛樂明星,這裡是個父親的角色」。

相比這兩年席捲電視屏幕、強調個人奮鬥的唱歌選秀類節目,《爸爸去哪兒》在探討東亞社會的倫理母題——家庭。

「這個社會需要這樣一種回歸。爭取個人成功的同時,要兼顧親人和家庭。」謝滌葵深有同感,長期在外奔波的他自認對家庭和孩子不夠上心。湖南衛視常務副總監李浩說,「這就是個補位的節目,先把父親的愛填滿了」,35歲以下的觀眾是湖南衛視的主要受眾群,家庭和青少年成長一直是台裡的關注內容。

網友Ronnie Xiao這樣分析湖南衛視對風向的把握度:中國城市人口構成的主力年齡結構在25歲到40歲。前幾年,《蝸居》和《奮鬥》紅遍大江南北,如今這一代人正面臨生育問題。這節目不火才怪。張亮告訴記者,他身邊有不少同時肩負經濟和精神壓力的80後朋友一直有生育恐懼症,看完節目打電話給他,「有些之前不敢生孩子的都想生了」。

網友的評論則更多地集中在顛覆傳統的現代父子關係:平等、親密的父子情誼正成為新的主流,嚴肅、有距離、控制欲的傳統父子關係不再討喜。比如一場睡前換位思考的教育活動,為張亮博得觀眾緣。

張亮能體會同輩父親的恐懼,「生孩子的時候,自己都還像個孩子,怎麼去面對孩子?」跟許多八〇後年輕人相似,張亮也有一位威嚴的父親,一個「考試考不好會被打」的童年。他於是想用更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偶爾交流遇到障礙,他習慣換位思考,「換了我是天天會怎麼想?」第一集裡他理解排斥農村平房的天天,「有點潔癖嘛」,並教孩子「捂鼻子、屏住呼吸」而非責駡。(《新週刊》第4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