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期】方遠觀點

沒有中國的烏托邦

張方遠

方遠觀點 logo台灣的空氣中一直瀰漫著一股微妙的氣息,特別是在反服貿的動員與激情之後,這股味道嗅起來更為具體、更為細緻,也飄散的更為普遍。

早在反服貿之前,台港某些知名的文人(或說「書腰達人」)倡議兩地結為「南方聯盟」,甚至不惜以移居的方式促成此聯盟的形成,衝鋒陷陣爭當盟主。4月下旬,一個大陸2歲小孩在香港忍不住內急,家長讓孩子在路邊便溺於尿布,卻演變為一場規模不小的香港反陸風波。隔沒多久,5月11日台灣藝人陳昇接受《自由時報》專訪,他同樣翻出「內需」來說事:「等你們(筆者按:指大陸人)上廁所會關門的時候,我再跟你談統一」。陳昇此話一出,和那個稱大陸人「自以為是」、「兜里的錢只夠上個網」的香港演員杜汶澤都成了南方聯盟的英雄,甚至有網路媒體鼓吹學習他們「做人要有封殺中國的霸氣」。

一個藝人說的一句話,其實不算什麼,問題在於,他的這句話被人追捧,成為至理名言,表示他說出了這個社會的精神現狀。最近在PTT出現了一則廣為流傳的「笑話」,問:「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在廁所談民主?」答:「因為門都沒有啊!」─ ─這則笑話的發想就源於陳昇的那段「玩笑話」。

肉麻當有趣,當然是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但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人與人的關係不斷被以物做為衡量標準的「文明」來模糊與掩飾。《重修國語辭典》稱「歧視」一詞的解釋是「輕視,以不公平的態度相待」。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台灣這個「多元社會」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對於所謂「落後」地區的人民,用著不只雙重的標準把他們分類為三六九等。面對中國大陸的時候,問題就不只是訕笑、嘲諷與歧視這般簡單,還包括了欺善怕惡式的霸凌與排他,不見得需要真槍實彈、攛拳攏袖的身體暴力,單用語言與思想就有趕盡殺絕的效果。

反服貿運動過後,有網友發起了公民不服從緩繳稅運動,活動開宗明義把憤怒的對象鎖在大陸學生:「你辛苦的血汗錢幹嘛繳稅後要被馬症腐拿去補助中國留學生?馬英九每個月還補助中國留學生每人三萬元!……公民們!學會必要的不服從!」不只是這個文宣,現在社會上為數不少的民眾仍然以為陸生每月享有三萬元以上的補助,但這個說法只是兩年前政論名嘴在電視節目煽動對立情緒所編造出來的謊言。其實只要動動手指谷歌一下,或用常理判斷,都能知道這個說法的不實性,但問題癥結就在這裡,台灣社會連闢謠的力氣都省了,先入為主地認為陸生等於特權,而如此社會意識在反服貿之後愈趨明顯,讓陸生身上的「三限六不」枷鎖縮得更緊,基本的健康權與工作權只能葬送於政治追殺的態勢之下。

台灣正在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毫無「中國因素」的烏托邦,對內清洗,對外抗拒,欲畢其功於一役,宣稱是要島國前進。成形中的「島國」,繼承、複製了當年「黨國」的政治肅殺,「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時代記憶,正在熱衷於「懷舊」的台灣島上悄悄復活。幾個「公民團體」正在力推具有準國安法性質的民間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無獨有偶,最近移民署人事搬風,由擅長情報業務的莫天虎接任署長,移民署原來自我期許打造「陸配之家」,如今「查緝共諜滲透」成為其首要任務。與此同時,長年義務提供台灣學生赴陸求學諮詢的夏潮聯合會,也遭到檢調單位移送法辦,主管機關教育部接受《中國時報》訪問時稱他們的態度是不公開鼓勵台生赴陸就讀。

有學者稱反服貿「這一場學運非常不中國」。他說的沒有錯,因為「中國因素」成為所有問題的代罪羔羊,在海峽彼岸的大陸人民,以及生活在島上的陸生與陸配,全部被包裹進排斥的黑名單之中,「不中國」成為台灣維持「文明高度」的唯一手段。

文明的美國在「重返亞洲」,文明的日本則積極地籌組「亞洲北約」,目標當然是要封鎖野蠻落後的中國。台灣處心積慮要躋身文明之列,所以沾沾自喜於空氣中的那股反中恐共氣息,但這是前進的力量,還是倒退的濫觴?霸凌與排他,就是大家引頸翹望的烏托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