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學會的步伐
■ 向前
1971年9月,一個台灣學生訪問團踏上了祖國大陸的土地。
「登陸」──在今天聽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在四十多年前的當時,卻是代價無比巨大的危險舉動。
1971年的這個學生團,是自1949年兩岸分斷以來,台灣學生組團訪問祖國大陸的第一次。
雖然這個團只有5人,雖然都是旅美留學生,卻都是保衛釣魚台運動爆發之後,在旅美台灣留學生中湧現出來的積極份子。在這趟當時根本無法預估其代價或後果的旅程中,他們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和徹夜長談。他們,史稱「保釣第〇團」。
無數參與海外保釣運動的台灣留學生,就是這樣子踏上了新中國認同運動的道路。1975年3月,更出現第一批全部由台灣本省籍學生組成的參訪團。他們自紐約啟程,經歐洲、埃及、巴基斯坦,飛越喀拉崑崙山,前往北京。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探望祖國的土地。
沒有鄉愁,也不要鄉愁;沒有哀歌,也不要哀歌!──拳拳赤子心,遊子返鄉情。
當一些留學生選擇留在海外為祖國效力(比方進入聯合國協助翻譯)之際,也開始有另一些留學生選擇直接回到祖國大陸服務,而不僅是參訪。雖然當時的台灣仍在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氛圍之中,縱然「文化革命」的風暴給七〇年代的大陸塗上了濃墨重彩,返國服務卻始終在海外台灣留學生的選項之內。
由於返國工作的台灣學者專家越來越多,1981年11月正式在北京成立了台籍學術工作者所組成的「台灣同學會」。首任會長是1972年返國工作的林盛中先生。現任會長則正是1975年參訪團成員之一的吳國禎教授。來自臺灣的會員們不但幾乎是各個專業領域上的博士、教授、研究員,甚至也有中國科學院的院士!
台灣同學會成立之後,一方面力求增強回國定居學友之間的聯繫,以便在工作上互相鼓勵,在生活上互相幫助,使每個人都能較好地適應工作與生活。另一方面則積極與海內外學術界人士交流,並團結海內外曾經共同參與過保釣運動和統一運動的各界人士。近年來,台灣同學會更擴大與島內學術界的交流,在每一年暑假所舉辦的年會上,不但能夠看到台灣學者與同學在講壇上活躍的英姿,也能看到許多參與過「釣運」、「統運」的台灣老前輩,從海內外各地齊聚一堂,與青年學子們切磋、交流。
今年的台灣同學會年會舉辦於寧夏銀川。共約一百多人參加。
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