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和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3)
訪談紀錄/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作者按】滯留大陸的老一代台灣人,口述當年(40年代末)在台灣和大陸的經歷,很能真實反映那個年代的台灣情況和兩岸關係。這個對於我們後生者理清真實的兩岸關係的來龍去脈,是很有助益的。幾年前,我特意給一位曾和謝雪紅相處過的台灣老人做了口述,現在分4期發表出來,和大家分享其中的淚和血。
謝雪紅、楊克煌、蘇新在1949年3月,離開香港到了北京,參加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全國會議(楊克煌當選中央委員)和全國民主青年代表大會。1947年7月,在上海成立台灣工作委員會,謝雪紅任第二副書記兼統戰科長,楊克煌任統戰科副科長兼委員會委員,蘇新任宣傳科副科長。當時的工作主要寫宣傳材料、負責對台的廣播等。1949年10月,謝、楊等赴北京參加新政協,準備成立新中國。謝為台盟首席代表、會議主席團成員,並在會上代表台盟發了言,指出:「必須消滅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美帝國主義急欲侵佔台灣的陰謀」,「台灣有很多建設的有利條件,對新中國的建設是可能有很大的貢獻」,「由於地理上的關係,為保衛中國國土,在國防上台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台灣的解放是很快了,要建設一個民主,康樂和模範的新台灣」。
會議上,謝和蔡孝乾被選為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蔡未出席,第二年的政協會上的名單上,就沒有蔡的名字了。)同年12月2日謝被任為「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主任為饒漱石,副主任為陳毅、馬寅初等)。1953年該委員會改為「華東行政委員會」,謝也任委員(1月14日)。這些職務都是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前者為秘書長林伯渠任命,後者為毛主席任命。以後台盟總部就遷往上海,乃屬華東局。
謝在上海時期,生活簡單、善於交往,和郭沫若的日本夫人、賀子珍均有往來(據上海老人陳震雷的回憶)。1952年整風後,楊去了安徽合肥,下放當了個圖書館長。台盟因為是全國性的黨派,於1955年遷往北京,謝也去了北京。謝因為身為民主黨派的領導,因緣際會,就這麼幾年時間,一下升到了國家級的領導人物。全國解放後,歷史邊疆的問題大體穩固,西藏、新疆也解放了,只有蔣介石國民黨敗退台灣。所以,自1949年以後,解決台灣問題就成了全國的最大要事。也因此,台盟原屬地方性的組織,至此成為全國性的黨派。
謝雪紅和蔡孝乾既有共同的一方面,日據時期均屬舊台灣共產黨(蔡也屬文化協會)。日本投降,二二八事件後,謝離開台灣到了香港,他們又有互不隸屬的一方面:一個在香港屬於南方局領導,一個在台灣屬於華東局領導。他們對一些事情是會有不同的看法。
廖文毅是台灣知名的一個人物,留學過美、日,早期他也反日。1940年代末,廖曾居香港。廖文毅那時也不好說就是搞定台獨的。固然,他曾說過台灣地位未定,主張由聯合國託管,以後自決。但我們也要看到,當時台灣的局勢在國民黨的統治下,確實悲慘混亂,令人痛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人特別是台灣人看不清局勢的發展,也是不足為奇的(對比今天的兩岸關係,不是還有相當多的台灣人,對於統一還持有保留的,乃至不同的想法和意見!)當時,蔡孝乾推薦廖出席建國前在北京召開的政協會議。這事後來因為謝雪紅的反對而胎死腹中。我有印象,當時為了「統廖」一事,華東局、南方局在香港找謝和蔡(派人從台灣來?)開了會討論過這事。設想,當時如果廖去了北京,他以後可能也就沒有搞台獨這事了。大陸解放後,廖就去了日本,宣稱成立「台灣共和國」,自任「總統」。1960年代以後,他又投蔣,返回台灣。
日本的台獨勢力是最早發展的。1970年代以後,一些在日本的台獨人士轉進美國。同時,留美的台灣學生也多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國民黨被趕出聯合國,於是台獨勢力在美國蓬勃發展起來。這時,台灣已步入黨外時期,反蔣的鬥爭在海外又因「保釣」運動的發展而愈趨激烈。這是後話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