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專題:和平、增長、改革、文明 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二)

人民幣在歐洲上演「帽子戲法」

 

■ 曹傑

隨著3月31日中英雙方在倫敦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正式簽署,人民幣實現了在歐洲「連下三城」:此前,3月26日中法兩國在巴黎發表《中法關係中長期規劃》,法方歡迎分配給法國8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雙方同意繼續就在巴黎建立人民幣清算和結算安排進行討論。3月28日,德國央行與大陸央行在柏林簽署了關於在法蘭克福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

從各方態度來看,歐洲相關國家都釋放了非常積極的信號,英國財政部更是在備忘錄正式簽署前5天即發佈了「簽約預告」。有人將其喻為,這是人民幣離岸中心在歐洲上演的「三國演義」。

從三國的稟賦來看,錯位競爭的特點比較明顯。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統計報告,倫敦在中國大陸內地和香港以外地區的人民幣交易中占62%,但是中英2013年雙邊貿易額為700億美元。而在2013年中德的雙邊貿易額達1616億美元。中國大陸是德國在亞洲最大交易夥伴,德國則是大陸在歐洲的最大交易夥伴,中德貿易額近年來占中歐貿易的近三分之一。從資料來看,中法雙邊貿易額要小於與英國和德國的貿易額,但是法國是中國大陸在歐盟投資專案中雇傭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大陸歐盟的投資專案中21%流向法國,同時法國是中國大陸在核能和航空方面合作的重要夥伴。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對大陸而言,可以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國際清算銀行(BIS)銀行部主管也曾表示,人民幣的地位將繼續上升。他預計人民幣交易和央行的人民幣儲備將繼續以「可持續的速度」增長。

同時離岸中心的建設也給了歐洲國家分享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機會。渣打銀行首席執行官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2014」年會上表示,預估計人民幣離岸的交易量,每年會有30%的增長,2020年達到三兆人民幣的規模。

目前,人民幣已經位列全球前十大支付貨幣,但是從占比來看,世界市場對於人民幣的信心還有待加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國際市場是否接受一國貨幣,不光要看一國經濟規模的大小、市場的開放程度,更重要的因素是一國的基本制度是否能給國際投資者提供長期持有該國貨幣的信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表示,「人民幣如果真是走向國際化,還有很多家庭作業沒有做好。」他同時提醒,人民幣要實現國際化,特別是在貿易和投資中的跨境使用的比重如果想明顯提高的話,還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