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三農問題的新挑戰
在以大蔥聞名中國大陸的山東章丘,種糧大戶張保華是太平村裡的「另類」。即使是在蔥價暴漲的2012年,老張仍癡心不改地堅持輪種小麥、玉米。「蔬菜利潤高但波動大,還是種糧更穩當。」經歷了人生一甲子的他堅信:「人活著就要吃飯。」
憑著對糧食的執著,張保華的「種糧事業」從十幾畝發展到七百多畝,遍及周邊5個村。去年,光是收穫的300噸玉米就為老張帶來約15萬元(人民幣,下同)純收入。「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幾千年的農業社會薰陶,讓中國人對土地、對糧食的執著根深蒂固。
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難度
2013年中國大陸糧食總產量達到6.02億噸。糧食自給方針未變,未來不會大量進口,到2020年糧食產量要穩定在5.5億噸以上。
要做到這一點,仍需付出艱苦努力。如今,大陸近9億農民中約有2.6億已經離開土地,選擇在城市謀生。「誰來種地」成為一個大問題,「老人農業」正困擾大陸農業發展:農村青壯年農民急劇減少,僅有7.7%的新生代農民工願意留村或回村務農。
過去10年,中國大陸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但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即便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今天,大陸仍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而3個農民的年收入還抵不上1個城裡人。同時,城鎮化將不可避免地佔用大量農田,18億畝耕地紅線的堅守難度會越來越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今後7年是中國大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而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當前,中國大陸正努力逐步消除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城鄉差別,從取消農業稅到推廣多種惠農補貼,從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到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再到最新的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通過賦予農民更多權利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大陸已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實力拿出更多財政資金向農村、農業重點傾斜。去年,大陸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的「三農」支出超過1.3兆元。
農村集約化生產的扶持政策
張保華所在的太平村地處平原,距離省會濟南只有不到半個小時車程。當地人均耕地不足0.8畝,只有大陸平均水準的一半。但張保華仍堅持種地。他把別人閒置、拋荒的地一塊一塊租來耕種。老張認為,土地不會欺負實誠人。
2011年,張保華被評上「全國種糧售糧大戶」,他把國家獎勵的東方紅大拖拉機開回家,頓時成了四鄉八鄰的名人。更讓老張欣喜的是,兩個兒子也主動在打工之餘到地裡幫忙。2013年,張保華註冊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繡惠保華家庭農場」,進行集約化生產,享受到多項優先扶持政策。
靠著承包村裡人外出打工後閒置的土地,安徽農民昝小馬經營的土地面積已經超過4000畝,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六名千畝級農業大戶之一。但是,將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有不少問題困擾著昝小馬:想擴大生產但缺乏資金;另外,由於和農戶們簽訂的土地流轉協議一般只有五年,這讓他不敢輕易加大投資。「希望政府能夠出臺政策,推動解決規模種植戶融資難和土地流轉年限太短的問題。」他說。
土地改革,將是未來中國大陸改革的一個重大議題。昝小馬所在的宣州區已經成為安徽土地流轉的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