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變難解烏克蘭之「結」
■ 郝薇薇
近日,烏克蘭亂局再次經歷過山車式劇變:反對黨主導的議會解除了總統亞努科維奇的職務,釋放了前總理季莫申科,並宣佈於5月25日提前舉行大選。但烏克蘭的動盪顯然尚未終結,其命運仍在未定之天。
野心勃勃的激進勢力,深陷困境的國家經濟,日益擴大的東西裂痕,不斷升級的大國角力,構成了阻礙烏克蘭重歸穩定的一個個「結」,讓這個國家難以看到希望的曙光。
現在的烏克蘭政壇,似乎很難看到一個能力挽狂瀾的人物。亞努科維奇去向未定,其政敵季莫申科迅速復出,但很難整合訴求各異的反對派。極右翼團體「右區」等激進勢力的崛起也不容忽視。作為2月18日騷亂的「主力軍」,它並不滿足於在政府裡分得一官半職,而是希望與傳統反對派一樣,分享更大的權力蛋糕,這無疑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訊號。
此外,表面上看,是烏克蘭政府暫停入歐的決定引發了民眾的示威抗議,但從更深層面上說,如果不是國家經濟連續5個季度持續衰退,如果不是外匯儲備匱乏到低於國際警戒線,也許就不會有如此多的民眾走上街頭,把一個外交政策決定演變成嚴峻的內政問題。
如今,俄羅斯已暫停對烏克蘭第二輪20億美元的貸款,英國和德國雖確認將聯手幫助烏克蘭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裡拿錢「救急」,但如果不能拿出迅速改善經濟的良方,烏克蘭依然難以從根本上擺脫困境。
更令人痛心的是,化解危機的主動權不完全掌握在烏克蘭人手上,越來越多的人將烏克蘭亂局視為西方與俄羅斯的博弈。總體來看,烏克蘭中西部居民普遍親歐,東部居民則與俄羅斯更親近;前者有人口優勢,而後者工業基礎雄厚,如果烏克蘭真如季莫申科所言,「在不久的將來加入歐盟」,在東西力量相對均衡的情況下,很難說這樣的決定不會再度分裂社會。
與西方的高調介入相比,俄羅斯目前表現得比較克制,但不會對鄰國的動盪置之不理。西方非常清楚,烏克蘭是俄羅斯強國夢的底線,但它偏偏要去突破這個底線。6年前,俄格戰爭暫時阻擋了歐盟與北約對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擠壓,這一次,雙方的博弈結果,不但關係烏克蘭的未來,還將影響整個地區的穩定。
烏克蘭的「撕裂」令人痛心,亦在警醒世人:如果烏克蘭國內政治力量不能嚴守通過合法途徑和平表達訴求的底線,如果相關國際力量不能秉持客觀、公正立場,作為負責任的一方積極發揮建設性力量,那麼困擾烏克蘭的「結」就無法真正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