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漲聲響起學子泣

費沖之

油電加碼,學費喊漲

紅磚道

淡江、實踐、大葉與世新四所私立大學向教育部提出調漲學費的申請,一旦教育部核定通過,不知有多少間已凍漲學費多年的私校將攜手叩關。(圖為12月4日新聞翻拍畫面)

12月13日對淡江、實踐、大葉與世新這四所私立大學的學生而言,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黑色星期五,這四所私立大學校方在截止期限前向教育部提出調漲第二學期學費的申請。實踐、大葉與世新等三校提出學費漲幅約為1.125%,而淡江則為1.5%,以私校一學期平均5.5萬元的學雜費計算,等於每學期學生得多付600至800元的學費。

這次的漲幅對於部分打工的學生而言,大約是半天到一天的所得,雖看來影響有限,然而一旦四校學費調漲計畫經教育部核定通過,不知有多少間已凍漲學費多年的私校將攜手叩關,屆時私校調漲學費不但將是遍地開花,甚至可能是彌補多年凍漲的一次漲足,這也是繼油電雙漲後,對於私校學生權益以及學生背後各個勞動受薪家庭的更嚴峻考驗。

所幸,在這批調漲的私校校園當中,已有部分學生開始串連醞釀反學費調漲。一別以往以凍漲為訴求,世新學生面對國家在高等教育縮減私校資源,喊出「資源重分配,不靠漲學費!」口號,點出了私校在這一波削減高等教育經費補助的困境,同時也點出與調漲學費相互配套對弱勢學生助學機制的虛假性,指出學費是多數受薪階級家庭沈重的負擔,助學機制只不過是同一個勞動階級內部的重分配,產生不了實質的作用。

國家收傘,私校喊窮

為什麼學費漲勢捲土重來?記得在一年多前,教育部曾為調整學費舉辦公聽會,遭到學生與勞工團體癱瘓而作罷。在凍漲一年多之後,這回私校重提調整,考察各校提出的原因,共同包含物價上揚、教學成本上漲,影響最大的原因便是教育部逐年縮減對私校的補助,如世新大學便在「學雜費調整理由」中明白表示:「政府補助款97學年度為2.24億、98學年度為2.51億、99學年度為2.15億、100學年度為 1.83億、101學年度為1.82億,其補助金額逐年遞減」;同樣在淡江大學的網頁上也對調漲學費說明:「教育部自95年度起逐年縮減學生獎助學金(含研究生獎助學金及生活助學金),該經費須由各校自行編列預算支付」。

在教育部縮減私校補助的同時,卻將更多的資源集中為5年500億的補助計畫,這一來一往間,非但拉大公、私立大學間的財務差距,同時也壓縮私校學生的權益。早已有研究表明,公私立大學學生是隸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都來自都會地區收入較優渥的白領家庭,而私校學生則為都市藍領家庭、更多的是來自以農、漁業為主的城鎮以及偏鄉。而逐年縮減私校補助的後果更是使得教育無法落實社會階層流動的目的,反而更助長了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

臺灣屬於後進型發展國家,許多資源都是由國家調配,特別是在黨國一體的時期,也因此長期以來公立學校的資源遠高於私人辦校,因而臺灣的私校與外國私校的角色與特性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在臺灣私校的存在,是作為公立大學不足的補充,並為臺灣經濟發展與個人發展提供了另外一種管道;正因私校在社會中所具備的公共性以及對個人發展的公平性,政府轉以通過法令限制以及各種評鑑制度給予私人辦學的挹注,這正是近年來教育部私校得以對私校學費「凍漲」的管制手段。既然國家已經高度介入教育的「市場」,面對私校逐年叩關要求調漲,似乎也停留在道德勸說的層次,也是算計來年選舉的一句「共體時艱」。

學費歸零,真教育實現

私校對於台灣高等教育確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然而當12年國教上路,高等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趨勢浮現,高等教育已慢慢成為個人發展的基本門檻,國家已不可迴避這樣的趨勢;再者,近年人口變化致使私人辦校的各種窘境浮現,已凸顯臺灣島內私人辦校對市場環境波動的無能為力,如先前爆發倒閉危機的昆山中學與屏東永達技術學院。調整學費雖然是私校反應部分成本與國家削減補助,但實質上卻也透露了私校需以學雜費來維持開銷的經營困境,而且將經營危機完全轉嫁給學生與家長。

世新學生在這一波反漲學費的訴求中,提出對企業財團課徵資本利得稅,作為擴大政府對公共教育資源支出的手段,這是從再分配著手來實現教育的平等,是要資本家承擔勞動力養成,讓勞動階級實現對高等教育的普遍受教,然而,更積極的平等應該是讓教育徹底回歸其公共性,不僅是私校的再公共化甚至公有化,讓教育不再為作為資本馴化勞動者的工具,藉由教育回歸公共性,使得受教的目的在於傳承人類的知識並達成智能的全面發展,進而創造社會的新可能。那時,教育不再度量價格高低,而是回歸價值;亦即教育不再拘泥於學生一學期應當繳多少錢、下學期學費應當調漲多少,甚至是零學費的教育,讓需要教育的人隨時可以到學校,去思索、探討、解決各種不同層次的問題,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