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8期】食物浪費與回收:太輕鬆,太沉重

周晚晴
 
北京的殘餘食物就地處理計劃成為了中國解决糧食短缺和垃圾處理問題的第一站。


在中國,食物約占垃圾總量的70%。

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農産品生産和消費國之一,中國在向可持續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邁進之時,也面臨著不容忽視的食物浪費問題。只有當社會各界都認識到現有食品系統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幷且為此集思廣益、通力合作之時,一個更加完善的「食物循環」才能被構築起來。

國人胃口增長,浪費日益嚴重

去年十一月,一部講述二戰期間河南省大饑荒的電影《一九四二》在全國公映,同時再次引發了人們關於三年困難時期的討論。四十年前的那場饑荒是大躍進運動的後遺症之一,並且至今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國人的食品消費觀。饑荒也使世界各國的學者開始分析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其中頗具影響力的是萊斯特・布朗先生在1995年出版的研究——《誰能供得起中國所需的糧食》。

諷刺的是,在北京一所的大學餐廳裡,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將大約三分之一的食物倒掉。「這很正常」,一名大學生告訴作者,「我們很少打包剩菜。如果同伴不提,我也不會提。何况宿舍裡沒有爐子,帶回去也不方便加熱。」那麽,少點一些菜不是就能避免浪費了嗎?「菜的數量至少要和人數相當,這是常識吧?」

學生的答案背後,隱藏著無處不在的面子問題。從校園看向社會,食物浪費已成為一種常態,若是公款消費,則浪費程度往往更甚。這也折射出環境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失力——對於任何一個社會,如果年輕人可以如此輕易地丟掉食物,那麽可持續發展將永遠是紙上談兵。

食物浪費真實情况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近日,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發布的一項報告估計,全球每年約有30%至50%的糧食被浪費掉。這個驚人的數字不僅涵蓋了收割、儲藏和運輸等過程中的浪費,也包括被商家和消費者丟掉的部分。

在中國,食物約占垃圾總量的70%,生活垃圾的61%。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從2006至2008年間的數據中得出,全國餐館每年倒掉的食物(約折合為本國糧食年産量的10%)足够養活兩億人。如果再加上學校、企業食堂和家庭産生的浪費,那麽這個數字可達到三億。

令人欣慰的是,一項名為「光盤行動」的民間運動正在社交網絡之中蔓延開來,其主題正是提倡消費者杜絕食物浪費——「吃光盤子裡的食物」。「光盤行動」反響不俗,公衆人物和知名餐飲企業亦紛紛加入其中,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將關懷付諸行動。這個好消息來得正是時候,因為春節已經為我們備好了一年中最豐盛的宴席。

然而,食物的故事並未結束在餐桌上。從土壤中長出的食物需要回歸土壤,才算完成了自然的循環。
 
剩菜消耗資源,也在影響環境

被人們隨意浪費的不僅是可以救人於饑餓的食物本身,還有用來生産這些食物的自然資源,比如已經十分稀缺的土地和淡水。另一方面,由於食物富含有機物和水,因此若以傳統的填埋方式處理,則微生物對食物的發酵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和其他有害物質。

如果被丟掉的是動物性食物,例如牛肉,那麽由于其生産過程已釋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它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可達植物性食物的三倍之多。不僅排放量更高,生産動物性食品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和産生的環境污染也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難以治愈的傷害。

在人們從平房遷入高樓、漸漸遠離土地的同時,生活也變得更加方便。然而,正是由於這種遠離,我們才需要通過一些方式來提醒自己:工業化食品系統為人類帶來的便利背後,往往是地球母親必須承受的諸多不便。殘餘食物的回收是改善食品系統的重要一環,我們不妨從它做起。

作為中國最早的試點城市之一,北京從2000年起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回收。2012年三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生效,提倡社區和家庭參與厨餘垃圾的分類處理。

不過,像其他衆多環保事業一樣,垃圾分類回收也非一蹴而就之事。官方的數字顯示,2011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的達標率已達50%。但在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和清華大學合作完成的一項抽樣調研中,同年只有4.4%的社區達到了垃圾分類標準。有人說,分類不達標是因為激勵措施不足,果真如此嗎?

答案是:不完全正確。連接社區回收桶和終端處理設施的通路還並不順暢,設施本身的處理能力也遠未够用。單在北京,家庭來源的餐厨垃圾每天就有11,000噸,另有2,500噸從餐館産生。但現有的四個市級餐厨垃圾處理設施加起來,每天只能處理1,200噸——還不到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因此,在很多社區,垃圾雖然被放在不同顔色的桶裡,却會被送往相同的目的地——填埋場或是焚化爐。

儘管如此,仍然有些居民選擇在厨房裡加一個小桶,專放厨餘垃圾,即使他們知道樓下的清潔員很可能會把垃圾混合起來運走。垃圾分類回收的意願是存在於民衆之間的,它需要一個能够運作的系統,輔以有力的監管和細緻的教育,來將意願轉變為現實。
 
推動食物的循環

在來自稀缺資源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之下,我們急需重塑正確的食物消費觀念,並且讓回收系統運轉起來。為此不僅要優化現有的方法,同時也要學習、嘗試更加多樣的創新理念。

對消費者來說,減少食物浪費做起來並不困難,然而相應的公衆教育仍需强化。餐館和零售商等食品行業也有責任從內部著手,並引導消費者減少食物浪費——這樣做對企業自身同樣有益。

對於北京這樣正不斷擴張的大城市來說,殘餘食物的就地處理可以大大減少運輸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有害物質泄露。從2013年起,西城區將從大型的食堂和餐飲企業入手,推動餐厨垃圾的就地處理,將食物殘渣加工成有機肥料等産品。若能合理規劃,則鄰近的城市綠地也能從中獲益,同時讓周邊社區的市民們看到食物殘渣的用處,促進公衆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或許在心理層面上,另一個循環也將形成。當人們著手進行垃圾分類回收或積攢厨餘用於堆肥,並由此正視被丟掉的食物時,腦中會響起一個聲音,提醒我們為盤中的食物負責。畢竟,作為地球的一部分,我們負擔不起食物浪費帶來的沉重後果。
 
(本文首先刊登於Brighter Green環保網站。此處略有刪減。)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