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9期】專題:中國大陸兩會面面觀──中國正在拐點上

北京再遭霧霾──兩會代表委員呼喚治污「中國策」

兩會剛剛開幕,北京就又籠罩在了新一層霧霾中,3月6日凌晨一些地方的PM2.5達到了200乃至300以上,遠處的高樓大廈變得影影綽綽,又有不少人戴上了口罩出行。 


兩會開幕以來,生態環境污染一直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十二屆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說,生態和環境問題她也很關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成就非常可觀,但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中國大陸累計造林2953萬公頃,治理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196萬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6萬平方公里。談及對未來污染治理「中國策」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技術所所長高吉喜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可以給環境保護提供最有力的後盾,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提出一個更具體的建議——能源東送。他認為中國大陸西部風力發電潛能巨大,應加速建設連接東西部的超高壓輸變電通道,充分開發西部地區的風電資源,「西風東送」能部分替代東部城市的火力發電電量,減輕霧霾危害。

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也為霧霾治理出謀劃策。他認為要建立區域聯防聯控和部門聯動協作機制,並加強環保、氣象、能源、質檢、衛生等部門的聯動,建立跨部門、跨學科的灰霾污染預警預報平台。

謝克昌還提出,從政府目標責任、幹部政績考核和人大專項監督等方面,完善地方政府對大氣環境品質負責的監督考核機制,尤其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大氣污染引起損害的訴訟、法律援助以及相關民事和刑事責任等作出規定。
  
中國大陸以往相當一部分的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近十年,大力推動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但未來還需要更多的努力,畢竟綠色健康的環境是保障一切的前提。(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