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針探美利國 2013.10

工業食品帝國 (中)

「美」食不美麗

阿蓉

食品帝國

(網路圖片)

美 國左翼作家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在其1906年出版的小說《屠場》(The Jungle),寫實地描述了肉品屠宰場老鼠大批出沒及夾雜腐肉的場景,揭露肉品業者生產環境衛生條件惡劣的情況。該書激發當時的羅斯福總統 (Theodore Roosevelt)徹查相關業者的生產情況,並積極推動了各項法案,以提升肉品生產的安全性及品質。

時光幾乎過了一世紀,美國肉類生產的品質,是否隨著科技及時代的進步而提升呢?曾是畜牧大亨的霍華‧李曼(Howard Lyman)以《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Mad Cowboy: Plain Truth from the Cattle Rancher Who Won’t Eat Meat)一書披露了美國牛隻飼養,飼料中參有動物屍體,使用抗生素、生長激素等的黑幕;他應邀上電視節目「歐普拉脫口秀」,直指不當飼養方式造成狂牛症 的潛在威脅,使主持人歐普拉直呼再也不敢吃漢堡肉了。但現行美國法律中的「食品誹謗罪」,卻成為肉品業者的利劍,讓兩人吃上了官司。

一位高齡91歲的美國朋友比爾告訴我,1930年代,他年輕時曾在一家名為Howard Johnson的連鎖餐廳擔任會計師,但後來麥當勞興起,雖然Howard Johnson賣的食物品質相對好很多,但麥當勞以簡化點餐流程及低價速食的經營方式贏得了市場,打敗了許多類似Howard Johnson的餐廳。

比爾的經歷見證了美國連鎖餐廳業的轉變。麥當勞之所以能坐大,一方面是簡化食物製程,透過去技術化而壓低工人薪資,另一方面以市場最大買家的勢力壓低食材 進價,而這正是決定性地改變了美國食物生產體系的原因;工廠化生產取代了傳統農地畜牧,以密集飼養、餵食人工飼料、施打抗生素,及大量添加劑的生產方式造 就了低價的速食產品。

70年代,美國的肉品包裝業,還曾經一度被視為是數一數二的好工作,因為當時該行業工會組織強大,工人得以爭取到高薪與良好的工作環境及福利,同時也保障 了肉品生產的品質。只是好景不常,肉品公司透過兼併追求壟斷利潤,也瓦解了工會的力量,從中南美洲來的移工成為資本家輕鬆壓低成本的替代品。這些移工再現 了舊時代奴工的景象,像是時代從未變遷一般。而肉品市場由少數公司壟斷的結果,即使選擇不吃麥當勞等速食餐廳的食物,在超市中能買到的肉品也絕大多數出自 這些公司。

一般人可能會想:如果吃肉不安全,那多吃蔬菜水果好了……讓人嘆息的是,蔬菜水果的生產也有黑幕。2006年美國傳出分別在26州超過200人因吃了感染 大腸桿菌的生菜沙拉而致病;同年因食用感染沙門桿菌的番茄而送醫的事件,約有21州至少186人受害;無獨有偶地,連鎖餐廳Toco Bell 也傳出客人食物中毒的消息;之後幾年,類似事件層出不窮。工業化追求大量生產的模式,運用各種化學農藥、肥料控制的生產方式,使得蔬果也染上了有毒的元 素。

另一方面,因為許多蔬果摘種採收均需要大量人力,也成為許多中南美洲移工的去處。同樣也是奴工般的生活,移工們因非法入境的身分藏匿在擁擠簡陋的居住空 間,忍受高溫作業環境、及大量農藥的侵害,超市中鮮豔欲滴的水果,其實是血汗所澆灌。中南美洲國家因為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摧毀了這些國家的經濟,使 得許多人甘冒非法偷渡的危險,懷抱美國夢前往美國,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求生。

麵粉製品當然也不例外,從原料麵粉,到各種麵包、蛋糕產品,當代所謂進步的技術,就是使用各種化學添加物,使食材能保存得更久,並以人工製造出美味的假象。還有潛藏嚴重危害的基因改造食物,如今影響力遍及全球,始作俑者也是美國少數幾家跨國企業(如孟山都)。

認真探究起來,「美」食真是罄竹難書地不美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