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期】打通毛細血管:中國大陸補齊短板邁向交通強國

文編/吳松山

據新華社消息,大陸官方提出「四好農村路」建設政策,該政策指出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為農民致富、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2018年,大陸新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新增通硬化路建制村5000個,新增通客車建制村5000個。同時,確保到2019年年底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

福建永安文西線農村公路。  (新華社 邢廣利 攝)

福建永安文西線農村公路。 (新華社 邢廣利 攝)

中國大陸的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和港口深水泊位數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作為交通基礎設施網路體系「毛細血管」的農村公路,卻成為制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短板。

廣西那坡縣坡荷鄉謙和村是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自然村,一直以來村裡的道路因為人少未能通車。「有了路,才有脫貧的希望。」謙和村村民黃飛翔說,從村裡的果散屯到果藝拗屯基本是泥巴路,來往要耗費近一個小時,如果能進行水泥路硬化,10分鐘就可以到達。目前,這段公路已進入招標階段,不久將施工建設。

「四好農村路」建設實現了從「主動脈」到「毛細血管」的全方位聯通。5年來,中國大陸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7.5萬公里,99.24%的鄉鎮和98.34%的建制村通上了瀝青路、水泥路,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率分別達到99.1%和96.5%以上,城鄉運輸一體化水準接近80%。

浙江麗水松陽縣赤壽鄉黃山頭村,近年來村裡最重要的事是「路通了」。過去,黃山頭村通往山上田地的多是土路,村民上山下田極為不便,多處田地荒蕪。村裡申請了縣農辦扶貧資金、山區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等,修通了14公里通往田地的道路,村民農業生產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荒地變身香榧、茶葉基地。目前,全村共種植香榧400餘畝、茶葉300多畝。

村民蘇昌法算了筆賬,以往零散種植水稻、板栗,畝產值只有千餘元(人民幣,下同),現在集中種植茶葉,畝產值超過1萬元。幾年後,待香榧掛果,畝產值有望再翻一番。

不過,受制於地理條件及經濟發展水準,大陸西南地區諸省的交通普遍落後於中東部地區。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指出,根據木桶原理,如果區域內各方的「短板」不儘量補齊,各方優勢和綜合交通的效益也難以發揮。

貴州正竭力打通發展最後一公里。今年年底,貴州將基本實現「村村通瀝青路(水泥路)、村村通客運」,成為西部地區首個實現全省建制村100%道路通暢的省份。

農村公路要建更要養。近年來,大陸一些地方農村公路出現老路破舊、新路老修和事權、利益不清等問題,亟待解決。

福建省政府發佈《關於進一步創新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從2018年起推行路長制,建構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獎懲有力的路長管理制度。

作為大陸第一個全面實施農村公路路長制的省份,福建要求每條鄉村道路都有人管護、即時修護,路上行人和產業以及聯通各方的事宜也能整合調理,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性支撐。

據了解,到2020年,大陸貧困地區將全面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為貧困地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