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林素卿
大陸中央電視台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2月19日首播。第三季總導演劉鴻彥說,第三季在傳承前兩季節目格調、氣質的同時,研發挖掘了「器具」「食養」「融合」等新的創作主題,多角度透視美食背後的文化,探究在歷史演進過程中人與食物的關係。
據了解,《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共8集,主題分別是器具、小吃、宴席、食養、廚人、點心、節氣和融合,每集50分鐘。
舌尖上的「中國力量」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回歸,也再次讓大陸飲食行業備受關注。據大陸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烹飪協會數據,近年來,大陸的餐飲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剛剛過去的2017年,全大陸餐飲收入超過3.9兆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7%左右。其中,有機食物消費量已連續多年維持了兩位數的年增長率。
吃得可口、吃出品質和健康,是當下很多中國人的追求,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有機食品、進口食品成為人們舌尖享受的新選擇。
如今,中國大陸「吃貨」不僅在電商、農業等產業格局調整中攪起波瀾,而且給世界農業經濟格局帶來不小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為迎合中國大陸飲食消費市場需求而對本國的農業生產進行調整,舌尖上的「中國力量」引發關注。
吃出千億級新產業
過去一年,提起中國大陸吃貨舌尖上的新千億產業,繞不過小龍蝦和大閘蟹。
去年夏天,備受大陸饕客喜愛的小龍蝦相比於往年的火爆程度有增無減,可以說是迅速躥升至全民夜宵的實力「主角」。而隨著《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7)》的正式發布,小龍蝦這一舌尖上新興的產業著實讓人一驚。
據大陸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統計數據,2016年大陸小龍蝦消費量達到了驚人的87.93萬噸,產值564.10億元人民幣,經濟總產值1466.10億元人民幣,全產業鏈從業人員近500萬人。
這意味著,在相繼風靡各地的餐飲市場後,小龍蝦產業已經強勢躋身新千億級市場。這背後不僅僅是緊追全民宵夜文化而崛起的消費剛需,而且是從需求端到供給端整個產業鏈的不斷壯大。
大閘蟹緊隨其後表現同樣驚人。大陸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和漁業協會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大閘蟹產業規模為648億元人民幣,相較上年同比上漲20%,至2017年大閘蟹產業總規模達778億元人民幣。而結合市場銷售數據監測與分析,預計2018年,銷售增幅進一步加大,全年銷售額有望逼近千億。
在互聯網行業迅速發展的今天,網購已經成為大陸舌尖消費的必須。蹭著小龍蝦和大閘蟹的「熱度」,以京東、天貓、順豐等為代表的生鮮電商巨頭可謂「錦上添花」,積極入局創新運營模式,佈局供應鏈物流,搶占市場份額,形成了另一個新千億級產業——生鮮電商。
吃出現象級新格局
英國小龍蝦、美國牛蛙、丹麥生蠔……每當外國生物泛濫,就有中國吃貨會想著怎麽做出點「貢獻」。對於世界來說,中國人不僅是自己吃得痛快,這其中蘊藏著巨大商機。
以「健康食材」牛油果為例,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6年,七年間中國大陸牛油果進口量從1.9噸飆升至2.5萬噸,增長了13000多倍。
而在世界第二大大豆生產國巴西,近20年內,大豆種植面積從1300萬公頃增加到3400萬公頃,產量從3070萬噸增加到1.14億噸,每年出口大豆中的近80%均被銷往中國大陸。
為應對中國人對轉基因大豆接受程度不高的現實,2017年7月巴西還成立了非轉基因大豆研究所,專門研究非轉基因大豆的增產技術。
馬托格羅索州是巴西最大的大豆種植州,占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的近30%,在2016-2017收獲季,非轉基因大豆佔到該州大豆種植的13.7%,這個比例看上去貌似不大,但實際上有120萬公頃。
不只是巴西。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口味,智利許多種植園甚至都調整了種植方式,並投入大價錢購買設備,致力於培育出了適合中國人喜好的櫻桃。
在智利最大的櫻桃生產商、出口商加爾塞斯農場,有一把「櫻桃色澤果徑測量尺」。這把尺收攏時是水滴狀,展開時則像八片孔雀羽毛圍成的一個圓,專門用於區分「淺紅」「紅」「紅褐」「紫紅」「深褐」「黑」這6種櫻桃色澤,以及22毫米至32毫米之間的6種櫻桃果徑。
「中國人喜歡紫得發黑的大櫻桃,他們覺得顏色越深越好、果徑越大越好。」加爾塞斯農場負責人稱,最受中國大陸消費者青睞的櫻桃,要有長長的青綠色果梗,要有很高的甜度和硬度,顏色在「紅褐」至「深褐」級別之間,果徑在28毫米至30毫米之間。
目前,智利有近3萬公頃土地種植櫻桃,以供應中國大陸80%的進口櫻桃市場。可以說,整個智利的櫻桃行業是靠大陸市場來支撐的。
這種「現象級」的調整已屢見不鮮。來自大陸電商天貓的數據顯示,2017年增長最快的進口生鮮品類前三名分別是番薯、青口貝和橘子。不僅有更多新興品類快速增長,進口生鮮多元化、品質化趨勢顯著。以最近受消費者歡迎的越南番茄為例,由於成長在獨特熱帶氣候,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比一般小紫薯澱粉及維生素含量更高,口感也更加粉糯,2017年成為大陸進口生鮮中爆發式增長的「新星」。
吃出品質級新要求
大陸「舌尖經濟」興起的背後,是日益增長的收入,以及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種種跡象顯示,大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質量效益提升工程、大眾餐飲消費升級等將是2018年餐飲行業的新亮點。
而咨詢公司麥肯錫估算,到2020年幾乎4億中國人都可算作中產,其中又有超過一半年收入將在10.6萬到22.9萬元人民幣之間,消費力更強。這樣的收入狀況在食品消費趨勢上有明顯的體現:人們更加願意為健康、原生態的食物買單。
中國大陸烹飪協會發布的《2017年度美食消費報告》顯示,這一年,大陸消費者在選擇餐廳時,最關注的因素是就餐環境,佔19.2%;其次是菜品口味,佔17.8%;食品安全因素排在第三位,佔14.7%;而價格因素僅排在第四位,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吃飽,還要求吃出品質。
今年大陸春節期間,各大年貨市場上柬埔寨香米、越南百香果、馬來西亞榴蓮等國外優質農產品成為大陸民眾購置年貨的熱門選擇。大陸國內農產品中,以糧油產品為例,打出健康牌的葵花籽油、花生油、橄欖油、亞麻籽油、山茶籽油等高端油、特色油,備受親睞。
同樣,在大陸軟飲料市場也直接反映出消費者對健康生活方式和新興產品的追求。含糖量高的碳酸飲料和果汁銷量明顯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價格更高的輕型水飲料、非復原新鮮果汁、即飲咖啡和運動功能型飲料。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大陸的中產人數不斷壯大,能消費得起的人越來越多,健康不再是一個停留在營銷層面的概念,而是成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產品品質相對於價格來說,將是消費者更為關注的一個考量因素。這也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能得到大陸觀眾共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