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期】十五億包裹的歸家路

在山東省濰坊市一家快遞公司分揀中心,工作人員在分揀貨件。  (新華社 張馳 攝)

在山東省濰坊市一家快遞公司分揀中心,工作人員在分揀貨件。
(新華社 張馳 攝)

文編/吳松山

「雙十一」買得歡快,可到貨未必舒心,井噴的快遞量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呈現。大陸國家郵政局估計今年「雙十一」快遞包裹超過15億件,消費者能否擺脫「訂貨易、到手難」的麻煩?

在深圳市最大的城中村之一福田村,快遞讓負責市政管理的黃月明很傷腦筋,「雙十一」帶來的快件過多,村裏十幾個不同快遞網點的貨物時常會堆積到街道上。

「城中村本來甬道就窄,快遞多了連行人都不方便過路,更別提堵塞消防通道帶來的安全隱患了。」在一家中通快遞網點前,黃月明邊指揮網點工作人員清理堆積的快件邊說。

雖然大陸的郵政局正在深入推進郵件快件「不著地、不拋件、不擺地攤」治理工作,但是快遞遇到門房不代管、物業不簽收、無存放之地的集中送貨點時,仍然只能擺地攤,機關、高校、城中村成為了重災區。

對代收快遞,社區物業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廣州市西關老城區的一個社區今年初張貼通知,不再代收代管快遞。這家社區約有600戶業主,過去物業負責簽收登記快遞,由於發生過取錯快遞的追責事件,物業取消了這項業務,「本來就是義務管理,沒收業主一分錢,結果還要承擔賠償責任,惹得一身騷。」

另一方面「快遞垃圾」也是大陸社會關注的焦點。據瞭解,京東、順豐、申通等各大品牌物流企業已經在投入大量財力進行環保物流材料的研發,綠色、環保、減量、可循環是未來的導向。目前深圳80%的快遞單已經由紙質面單改為電子面單,此外還提出了「順手帶」活動,號召市民在收到快遞後,將包裝交還快遞小哥,讓快遞企業循環利用。

但是,在使用的終端,綠色快遞的效果尚未顯現。黃月明最頭疼的是快遞帶來的垃圾處理問題,他說,快遞拆出來的大部分紙箱都會被廢品回收人員撿走回收再利用,但包裝用的塑膠袋,卻成為村裏垃圾處理的一個難點,而且隨著快遞量的增大,愈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