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期】大陸貧困村為何成為「大學生村」?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領取新學期的免費教科書和作業本。 (新華社 孫參 攝)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領取新學期的免費教科書和作業本。 (新華社 孫參 攝)

文編/魏三多

今年37歲的向敏是在貴州貧困山區執教了13年的小學女教師。她沒有想到,她教過的一個小學畢業班的16名學生今年同時考上大學,而且去學校前相約一起回到母校看望她。

那天,學生們把向老師家擠得滿當當的。這些十七八歲的孩子在老師家裡,一起開心地做飯吃,其樂融融,師生再次共度了半天難忘的時光。

這些孩子都是貴州省仁懷市大壩鎮新田村人,而新田村是當地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在村裡今年參加高考的60名學生中,考取大學的有43名,另外還有12名學生考取高職及專科學校。考上大學的孩子裡,有16名是向老師教過的同一個班級的學生。

新田村人口8234人,貧困戶269戶,839人。當地人家能有孩子千辛萬苦考上大學本已不易,而考取大學後的生活學習費用對貧困戶來說也是個重負。

因為窮困,過去新田村許多村民走出閉塞的山區到外地務工。可是因為文化程度低,多數只能從事繁重而收入低的體力活,吃了不少苦頭。最近幾年,隨著大陸教育扶貧力度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孩子得以完成學業,考取大學,而大學期間的費用國家也給與較多的減免和資助,讓他們得以順利完成學業。

村民陳朝光是新田村的極貧戶,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今年考上貴陽師院。他48歲的妻子王正榮身體不好,留守在家,而他則選擇外出打工。王正榮說,為了孩子上學,家裡貸了好幾千元錢。丈夫今年外出打工很長時間了,沒文化,沒技能,連自己生活都很成問題,也因此一直沒有回家。

村裡的幹部告訴她,她孩子從今年開始,每年可以得到政府將近13000多元人民幣的資助,包括孩子假期回家的路費都安排妥當了。愁眉苦臉坐在自家門前的王正榮,手裡拿著一摞孩子在校獲得的獎狀,聽到村幹部的政策解釋,臉上露出一絲如釋重負的微笑。

50歲的貧困戶蔡回濤有四個子女,全都考上了大學,最小的女兒蔡敏今年考上了貴州理工學院。蔡回濤說,家裡只有一些薄田,每年只能種點高粱、玉米,收入也就幾千塊錢。從小到大,送一個孩子讀完書要花10多萬人民幣,特別是上大學,如果全靠自家解決,非常艱難。如今,他的女兒蔡敏大學期間可享受特惠貸,免貸款利息,畢業後有13年時間可以還貸。另外,每年可以得到1-11.3萬元左右的資助。

中國大陸對貧困地區教育的扶持力度,正不斷改變著貧困山區的教育面貌。在新田村,一個村一年能夠考取43名大學生,這在仁懷市還是第一次。在當地,這樣的「大學生村」已不是孤立的現象。在另一個深度貧困鎮——學孔鎮,今年考取大學的學生人數也有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