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7期] 買得起車,賣得了車,上不了路──車潮起落,大陸車市的難言之痛


趙鷹

2010年12月9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佈的資訊顯示,2010年1~11月,大陸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640.01萬輛和1639.54萬輛,與前年同比分別增長了33.71%和34.05%。2010年全年汽車產銷達到1806萬輛,穩居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最大的新車銷售市場。

回望60年前,大陸的汽車工業可謂一片空白;改革開放之後,汽車工業的發展也稱不上快速,即便是在2000年,汽車年產銷也才突破200萬輛,產量為206.90萬輛。然而,短短10年的時間,大陸汽車市場崛起的速度令世人驚奇!

這一切,緣於大陸車市太過火爆!

2000年,上海通用宣佈「賽歐」正式上線,這款新車作為第一次為普通中國家庭量身打造的車型,以其十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區位掀起了轟動和波瀾,使得家用轎車迅速滲透到中國家庭消費之中。儘管2008年年底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大陸經濟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汽車年產量仍然突破千萬,中國也躍居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進一步確立了作為「汽車大國」的地位。

不過,在車市火爆的同時,中國大陸的大城市以及一些高速公路也太擁堵。買不買車,是個人問題;上不上路,是選擇問題;交通擁堵,卻不是車主所能解決的問題。於是乎,汽車產業的調控被一些專家提及。

實際上,關於汽車產業是否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目前尚有爭議。以2009年來看,產能為1359萬輛,正好與當年產銷量基本持平。據預測,2015年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為2500萬輛,屆時產能預估將達到3124萬輛。因此,業內人士認為,汽車產業與其他重點產業有所不同,所謂產能過剩,實則是「無效產能過剩,而有效產能不足」。

目前,中國大陸的整車廠超過120家,連同改裝廠加在一起有六七百家。產能一方面已成為「一汽大眾」、「北京現代」等銷量突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需要通過新開工廠或擴產來突破瓶頸。與此同時,部分小企業的產品並未獲得市場認可,其盈利能力較低、產能出現過剩。

不過,在2010年,林林總總的變化,讓人對車市的競爭眼花繚亂——自主品牌車企突出多品牌戰略;合資車卻要搞自主品牌;豪華車品牌開始「瘦身」搞小型車戰略…。國家頻頻出臺對純電動汽車大力扶持的政策,顯示出大陸汽車產業未來變革已經起步,新能源車將成為諸多企業角逐的新寵。

那麼,對於大陸的汽車行業來說,調控趨勢似乎已難避免,是自己主動出擊,抑或尋找機會兼併別人,還是坐失良機呢?是調整方向,朝著新能源汽車進軍,還是先固守陣地,觀望觀望再做打算呢?

這一切,在汽車消費大潮高漲的2010年之後,在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正式啟航的2011年,究竟大陸汽車產業將如何前行,就有待後續觀察。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