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8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道德風險


任沁沁、任麗穎、王建華

近些年來海峽兩岸相繼爆發多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管就其涉及的廣度與危害深度,早已經超出了一般市場違法違規的範疇,直接暴露出在一昧追求個人財富快速積 累的風尚下,社會道德領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古訓,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歸結之一。「謀財害命」自古以來就為中國人所唾 棄憎恨,而縱觀當前的食品行業,道德倫理問題已處於危險境地。

三聚氰胺奶粉、甲醛奶糖、「地溝油」菜肴、「染色饅頭」、「蘇丹紅」鴨蛋、「孔雀石綠」魚蝦、「瘦肉精」豬肉、「墨汁石蠟」紅薯粉以及台灣的塑化劑事件, 在在令人觸目驚心。整治食品安全問題,除了加強市場監管和法規制裁,也更要從長遠的和根本的道德培養方面著手,採取系統而有力的行動。

大陸總理溫家寶曾在今年4月14日指出,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可以說,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夠,行業道德體系建設滯後,少數企業和從業人員道德缺失、不講誠信,這些是大陸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
「食品行業領域的道德倫理大滑坡,甚至遠比社會交往中的道德滑坡更可怕。」大陸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桐教授說。

食品安全領域的道德倫理是社會公德的要義之一。食品安全對公眾的身心具有更加直接立即的危害,因此,嚴重威脅公眾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痛心疾首,更讓人迫切期待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加固社會道德體系塔基的必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趙成根說,屢屢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映出,食品領域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問題令人擔憂,一些企業和個人為了追求利潤,牟取不義之財,置公眾健康甚至生命於不顧,當然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責任意識缺乏、監管不力。

「法律和制度是剛性的,而道德的培養是根本的。」趙成根說,對於治理食品安全問題,雖然目前來說法律制度很重要,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還是要加強道德觀念的培養,讓從業者主觀上不願「唯利是圖」。

毫無疑問,多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是簡單和孤立的,它是當前大陸社會公共道德體系中一個令人焦慮和擔憂的不良典型,與中共宣導的「以德治國」理念格格不入,必須採取系統的部署、長遠的規劃加以徹底整治。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