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期】新華社專訪《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還原一個真實的反腐生態

《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接受大陸媒體專訪。

《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接受大陸媒體專訪。

文編/林素卿

目前,大陸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導演李路接受了新華社專訪,李路說:希望這部劇能讓人們看到人性的溫暖、正義的力量,為預防腐敗提供鏡鑒。

「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反腐既是國際關注焦點,也是國內民心所向,波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強前所未有。」李路說,《人民的名義》打破了多年以來反腐題材影視作品沒有跟上現實的尷尬現狀。

編劇周梅森曾執筆《人間正道》《絕對權力》《至高利益》等多部反腐劇,但在《人民的名義》之前,他已封筆十年。

「在這個高壓反腐的時代,我和編劇都醞釀已久,有很多話要說。」李路說。

劇中共有三條敘事線索:一是檢察機關辦理重大腐敗案件,揭露腐敗對人民的傷害;二是政治線,展現被捲進腐敗案的各級官員的鬥爭;三是人民線,講述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在大時代下的種種遭遇。

李路表示,這三條線涵蓋了從高層官員到普通百姓,不僅首次讓副國級貪官出現在螢幕上,延伸了反腐劇的深度,還表現了市民、官員、知識分子、商人各色人等,如同一幅當代社會的《清明上河圖》。

「我們要還原一個真實的反腐生態。」李路說,「避重就輕、模棱兩可是拍不出好的反腐劇的。」

在他看來,該劇揭示了當下大陸反腐鬥爭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以積極姿態對反腐鬥爭進行了藝術表現與思考。

「反腐不只是要把生銹的零件、患病的器官拿下來,更重要的是找到致銹的原因、病竈的所在,從而正本清源,創造清明的政治環境和執政生態。希望《人民的名義》在這場移風易俗的大變遷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李路說。

《人民的名義》一開篇,就生動揭示了「小官巨腐」的兩面人生,也讓觀眾聯想到某些貪腐官員的真實案例。

李路認為,藝術作品源於生活但是要高於生活,要對現實素材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藝術加工。「劇中確實有不少情節是借鑒了現實案例,但是反腐劇不是為了展示腐敗,而是為了反映腐敗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傷害,給大家以警示和啟發。」

李路介紹說,劇中體現了最新的反腐成果,拍蠅、打虎、海外獵狐等均有折射。「現實中已經披露了這麽多大案要案,觸目驚心,我們要用藝術手法探索腐敗成因,為預防腐敗提供鏡鑒。」

該劇播出後,大陸觀眾的關注度和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不少觀眾表示被劇情和細節「圈粉」。李路透露,劇組為追求「真實」頗費心思,比如為了貼合政府官員的辦公環境,劇組在當地賓館取景拍攝,家具陳設都經過精心設計,既不能超標,也不能失真;再比如,省委常委會座次排列、不同級別官員的言談舉止如何表現等,都經過了考證和研究。

李路曾執導過《老大的幸福》《山楂樹之戀》等電視劇佳作,但他坦言,《人民的名義》是「職業生涯最難之作」。過去兩年,他把全部時間都獻給了這部劇。

2015年初,大陸自上而下的反腐風暴刮得正猛,但文藝創作並沒有跟上如火如荼的現實,反腐作品仍然是螢幕上的稀罕之物。李路聽聞最高檢影視中心向周梅森約稿,便主動請纓,想在反腐題材沉寂多年的水面上投下一塊石頭。

從最初的挑選題、組陣容、定投資、搞創作,再到拍攝播出,一路走來,李路百感交集。「我一定要寫一部報告文學,說一說其中前所未有的艱辛。」

在大陸仙俠劇流行的當下,為何要選擇「反腐」題材這樣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李路說,文藝創作只有反映時代精神和人民關切,才有恒久生命力。「大時代面前,文藝不能缺席。反腐劇沉寂多年,一旦回歸就必須做成經典。」

為此,他堅持全一線陣容配置,邀請了陸毅、張豐毅、吳剛、許亞軍、柯藍、胡靜、張凱麗等30餘位大陸實力派明星加盟。「這部劇台詞量之大,戲劇信息之豐富,人物層次之複雜都需要演技派、實力派演員擔綱。他們都是友情加盟,片酬可謂『良心折上折』。」

作為一部主旋律作品,該劇也受到許多大陸年輕觀眾喜愛。對此,李路表示:「誰說主旋律就不好看?主旋律不是說教,表現手法可以很多樣,表演風格可以很多元,鏡頭運用可以很時尚。主旋律是我們要傳遞給觀眾的價值觀,希望觀眾在主旋律中感受到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