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期】斑斑可考的雲林大屠殺事件怎能忘記:簡精華在雲嘉的抗日

文/張卓如

過了2017農曆年後,就是送猴迎雞的時歲。回想120年前,就是兩甲子,從大前年開始,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乙未戰爭等歷史事件,都勾起兩岸的集體記憶,但台灣當地的領導人卻未帶領人民緬懷先人的傷痛與義舉,甚至低調處理。尤其是發生於去年(1896丙申猴年)的雲林大屠殺事件,它不僅在史籍上斑斑可考,且和前一年嘉義大林的乙未抗日不無關連,它是日本治台50年的禁忌,值得對日本軍國主義存有幻想的人士深思。首先先從大林鄉賢簡精華談起。

簡精華後代提供的新丁簿(左)和戶籍謄本。

簡精華後代提供的新丁簿(左)和戶籍謄本。

大林抗日義士簡精華的發跡

簡精華生於清道光乙未年(1835)農曆9月12日辰時,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其發源地在今大林鎮內林社區,其先祖簡拔於乾隆九年(1744)中舉人後,後裔雖以農耕為主,但書香人文傳統持續傳承。後來,簡精華所屬的支系從此地分出到雲林古坑發展,簡精華繼承家業,以製糖業致富,土地遍及雲林、嘉義接近內山一帶。簡精華憑著在地方的人脈亨通,受命為總理,主宰著雲、嘉兩縣的事務。總轄打貓東保(今雲林縣古坑鄉及嘉義縣梅山、大林、民雄境內縱貫鐵路以東部分)40餘莊,壯丁2000有餘。因對手下待之如手足,故鄉民以「簡義」或「簡先爺」相稱,其一舉一動為地方人民之指導。

根據南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方禎璋多年來在嘉義地區田野調查,發現大林鎮明華里、中林里和溝背里,都有客家最具特色的傳統建築圍籠屋,可見客家族群是最早在大林落腳的族群之一。而在大林的內林社區有一間舉人厝。它是上述嘉義第一位舉人簡拔的府第。舉人厝宅第神明廳內主祀玄天上帝,是來自福建省南靖縣的簡姓客家庄民唐山過台灣時所帶的神明。由於明朝鄭成功來台後,主要的民間信仰是玄天上帝,所以,隨同鄭成功渡台的客家庄民,在嘉義落腳時的,也是奉此神明。包括來自廣東省饒平縣在嘉義溪口所建的北極殿。

內林社區在清代時為內林莊。由於大林在清代時稱大莆林或大埔林,故根據康熙五十六年(1717)《諸羅縣志》記載:內林莊的莊民在大埔林北的石龜溪引水開闢內林圳。可見該地的開發甚早。到了雍正年間(1722-1735),十股業戶劉有壯等引石龜溪水開闢十股圳,並以鹿窟(崛)溝為蓄水池,以為大湖、甘蔗崙、排仔路等庄灌溉田禾五百餘甲。但有民間傳說是大湖人蔡貓東和葉省變所開闢,故現今在該圳的石龜溪取水口和鹿窟溝畔可看到蔡葉兩將軍廟。其實,蔡貓東和葉省變兩將軍是民變領袖林爽文的部下,追隋的原因一方面是林爽文的客家背景。他們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清朝官軍攻陷諸羅縣城(今嘉義市)後,退守大埔林境內的中林、大埔林、大埔尾(美)三莊,中林尤為民軍之精銳所在。清軍見民軍勢眾,乃以騎兵蹂之,民軍遂不敵而撤退大埔林、大埔尾莊的民軍聽聞,也撤退。清軍遂進至菴古坑(今雲林古坑)。於是,嘉義至斗六門(今雲林斗六),凡八十里;官兵所向克捷,斬首民軍數千級,屍橫遍野,俘獲不可勝計。

光緒十三年間(1887),巡撫劉銘傳頒給南獅里興社頭日阿拐的六品軍功牌。

光緒十三年間(1887),巡撫劉銘傳頒給南獅里興社頭日阿拐的六品軍功牌。

簡精華也曾參與光緒九年(1883)的莊芋的抗清起義。光緒十一年,台灣改制為行省後,首任巡撫劉銘傳新設雲林縣,並將原屬嘉義縣之打貓東頂堡28庄,包括簡精華所立足的崁腳庄,割歸雲林縣轄,並以石龜溪和嘉義為界。所以,簡精華仍可插手雲林地區的事務。光緒十四年,簡精華協助霧峰林家的林朝棟官軍平定彰化的施九緞抗清民變。因其協助官軍防衛雲林有成,立下軍功,朝廷給予六品(相當於現在的陸軍少校)功牌。

根據來台的清人所述:「台人稍有仇隙,則勢不兩立。軍械洋鎗,處鄉無家不有,行路則無人不帶。一鄉中有一稍有聲勢之人,則群聽其號令而莫敢違。出入衙署,干預公事,不一而足,明則呼黨羽以攻之。故地方官至其處,必先求與巨室相得而後諸事可辦,否則必不能安然。」所以,在雲嘉地方甚有勢力的簡精華不僅對官府,在地方的事務上也游刃有餘。在嘉義大林西半部的廣東饒平劉、陸豐張姓客屬,和東半部的福建永定江姓、南靖簡姓客屬,曾發生因十股圳水利用地的使用而水火不容。雲林的古坑舊稱為「庵古坑」,據說初期的入墾者,在坑谷內種植菴瓜而有此稱。在現今古坑的水碓村玉龍宮旁有一分水碑,該碑原來立於現址2公里遠之石牛溪豬母圳溝水源口,日本人據台後將碑斷成三截,後由當地人士重新組合在現址立碑。早期庵古坑、水碓等庄頭,農民的墾地、耕作全靠水源豐沛的庵古坑溪水(石牛溪上游),庵古坑庄因田地都是旱田,但位於上游進水口,比起水碓、田心仔、溝仔壩各庄頭,佔有取水的優勢。

水碓分水碑。

水碓分水碑。

庵古坑只有「口食水(飲用水)權」,而沒有灌溉權,可是卻憑藉著取水方便的優勢,常偷水灌溉。而水碓、田心一帶的土地都是水田,應用水量更大,因此水被偷盜之事,對村人來說,是件重大的事,因而從小紛爭到大械鬥,乃至造成人命傷亡,都曾發生!當地現存諺語:「將軍崙13虎,輸給水碓石頭股」指的就是古坑鄉民到斗六將軍崙請13個拳頭師傅助陣,但因水碓的石頭多,被當地鄉民拿來應戰而不敵。」但是,在簡精華居間協調下,雙方依照舊規:庵古坑只能取得飲用水,不能盜水灌溉;溝仔壩等庄頭不能因水田灌溉權,而拒絕庵古坑「口食水」。雙方約定建立分水碑來區分用水的分界。雙方遂照此約定平息紛爭,互相尊重不得再違約等等,立碑時間是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三月。從此,當地就沒有再發生械鬥的事,可見簡精華在雲嘉地區的聲望。

大林的乙未抗日

光緒二十一年(1895),歲次乙未。台灣割讓給日本,台人不服,組織台灣民主國以對抗。此時60歲的簡義,和其24歲的族親簡大肚(應募名成功)接受雲林縣羅汝澤招募為義軍。陽曆8月下旬日軍(近衛師團)由台北南侵至彰化,簡精華、簡大肚等因軍械多未齊備,故未出戰。8月底彰化八卦山戰役台軍失敗後,彰化以南的抗日勢力幾乎望風披靡。於是,征台統帥北白川宮親王派遣以騎兵為主力組成的追擊隊,他們南下嘉義偵察敵情時,都未受任何抵抗。原因就是,簡精華見彰化八卦山之役台軍死傷慘重,而自己也步入耳順之年,為免當地再次生靈塗炭,乃決定向日軍投降。不料,日軍經過雲林,來到大莆林街,也就是今天的大林市街時,竟向簡精華要求獻出二百位婦女,遭到他斷然拒絕。日軍乃去簡精華領地性侵簡氏一族婦女六十餘名,於是大莆林街的住民紛紛帶著家當逃亡。日軍此暴行迅速傳開到雲嘉各地,原來日軍是這麼樣的野蠻、暴虐。老百姓紛紛倒向抗日陣營,開始了鄉土保衛戰。簡精華也重新號召鄉民拾起抗日旗幟,遂於9月初中元時節協同清軍收復大莆林及雲林,並將日軍趕出濁水溪以北。甚至反攻到彰化。當時,日軍從軍記者記載:「追擊隊如此苦戰日清開戰以來未曾有。」當時的抗日運動受此鼓勵,甚至影響到彰化、台中,到北部的響應。

紫蓮庵觀音亭建於道光十七年(1837),原祀玄天上帝。乙未日軍據台時,是台軍的大本營,也是台日雙方交戰的古戰場,故導致該廟殘破。昭和三年原址重建(1928)為昭慶寺時,以舊曆三月十八日及十月八日為祭祀日。

紫蓮庵觀音亭建於道光十七年(1837),原祀玄天上帝。乙未日軍據台時,是台軍的大本營,也是台日雙方交戰的古戰場,故導致該廟殘破。昭和三年原址重建(1928)為昭慶寺時,以舊曆三月十八日及十月八日為祭祀日。

10月初中秋時節,北白川宮親王率領日軍主力從彰化捲土重來,以兩路分別入侵大林境內的大埔林及內林莊。當時以簡精華、楊泗洪等領導的台軍,利用大林境內遍布水田、溝渠、埤塘的特點,及各村周圍竹林密接,入口處有以粗大竹子做成的柵門,可抵擋日軍所發射千發子彈;村子邊緣有積水壕溝,加上村內有土製掩堡的家屋防禦方式,欲將重裝備的日軍困於大林,然後給予殲滅。中路的台軍駐守觀音亭(今昭慶寺),日軍宿營於鹿樹山丘(今大林國中),觀音亭至鹿窟溝是攻守險要之地,兩軍對峙數天,槍戰激烈,雙方死傷甚多。無奈日軍源源不絕而來,台軍則糧械短缺,加上漢奸對日軍的協力,於是大林的乙未抗日運動以失敗告終。今大林鎮街內收留無名遺骨或辟邪(水鬼)的陰廟就有三間,當地傳說裡面包括大林淪陷後被日軍屠殺的無辜老百姓。根據日本靖國神社的統計,在乙未戰役時,大林約有十位日軍士官兵在此犧牲,按此傷亡人數,在其他地方的乙未抗日古戰場,都有可興建日軍「忠魂碑」的標準,但日方到台灣光復前,仍未在此建立一碑悼念。反而將官方早期所調查北白川宮親王曾在大林的開漳聖王廟(安霞宮)住宿的說法推翻,改到其南方二公里半的三疊溪建立御遺跡紀念碑,在在要向世人表明北白川宮確實安然無恙地從大林南下。可見日方對大莆林戰役是有禁忌和隱諱的。

日方立於鹿窟溝畔的「南無阿彌陀佛」石,以農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為例祭日。

日方立於鹿窟溝畔的「南無阿彌陀佛」石,以農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為例祭日。

有典可稽的雲林大屠殺

1895乙未的隔年,歲次丙申,60餘歲高齡的簡精華仍結合其部下,即有抗日三猛之一的雲林抗日豪傑─柯鐵等一起到雲林的鐵國山(大坪頂)抗日,給予日軍很大的威脅。鐵國山在今日熱門的遊樂景點─雲林縣古坑鄉劍湖山世界的後面,地勢險要。眾將謀士紛紛來歸,共推簡精華為首領,稱大坪頂為「鐵國山」。1896 年6月14日簡義於鐵國山大會群雄,昭告天地,稱天運元年,各地義軍紛起響應,如中國宋朝的水滸故事一般。 雲林支廳長松村乃調集數營的日軍兵力,配合憲兵、警察征討,因鐵國山很難攻破,日軍遂在6月18日至6月23日將今台三線以東的茅屋均放火燒掉,造成鄉民許多族譜被燒掉。古坑當時因參加抗日青年很多,日本人將青年集合在今古坑國小檢查手,手較細緻的則被認定為非農民,給予殺害,所用的方式是全身脫光,在屁股綁上澆油的草燒死。日軍在連續七天的「掃蕩」中,到處施展毫無人性的報復屠殺,在山區中遇人殺人,見屋燒屋,婦女幼兒也在殘殺之列,此為後人所稱的「雲林大屠殺」,引起中外震驚。後來,松村雲林支廳長被懲戒、免官革職。逾三萬名的鄉民被日本人欺凌、屠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埋下其後代對日本人仇恨的種子。

靖國神社忠魂史所公布日軍在大莆林之役的戰死名單。

靖國神社忠魂史所公布日軍在大莆林之役的戰死名單。

日軍企圖以雲林大屠殺毀滅簡精華勢力的陰謀並未得逞,反而造成更多鄉民加入抗日行列。後來,簡精華被日方招安下山,柯鐵繼續抗日。至隔年11月,柯鐵轉進到離鐵國山不遠的林內的觸口山(在濁水溪出山口之南側),後來也被日軍招安。傳說日本人招安時有一次和義士及保正對談,吃飯時要保正帶白花、義士帶紅花,準備做記號,在飯局後將帶紅花的義士一舉殲滅。當義士一一被殺害後,簡精華也以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日軍剿滅其抗日勢力後,隨後進來的是憲兵、警察等作威作福的酷吏,成為政治的代言人、經濟的推動者、文化的傳播人。這種更細膩、更緊密、更深入庶民生活的統治方式,透過對民族運動的鎮壓,形塑了台灣人民不同於清朝時期的被統治意識。雖強化一元化的政治秩序,但其他涉及文化的任何秩序都遭到了粗暴的踐踏。於是,整個維繫社會的一種穩定力量 包括中國儒家基本的價值,被入侵的日本人徹底摧毀。如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所評的:「台灣人貪錢、怕死、愛面子,今後對我殖民台灣有莫大的助益。」而各地仕紳大都為了保存產業,而與日本總督府協調,包括各產業大戶。有些零星的抗爭,被台人出賣,不少莠民出賣同胞者取得對方的土地,甚至成為大戶。

前台北市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國璠編著的《台灣抗日史》中,稱被日本人屠殺的台灣人約有四十萬人。此說法大量被網路及媒體給引用。但仍未有事實的根據。反觀雲林大屠殺事件,有典可稽,且日本政府對受難者及其家屬予以賠償和恢復名譽。而在台灣淪入日本人之手五十年中,鐵國山的武裝抗日堪稱為震驚中外之重要事件。所以,此次立法封殺日本核災食品,雲林縣議會在全台開了頭槍,大概是受到抗日及受難先民的感召。在政府對日本軍國主義存有幻想前,應先回想一下近兩甲子前的雲林大屠殺等暴政,日本人怎麼殘酷地對待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