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楨
陳獨秀故居 |
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但腐朽的舊勢力仍然盤踞在中國的土地上,袁世凱、張勲的復辟激 起了國人的反抗。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五四運動發生後的一年裡,各種刊物就達400餘種,其中傾向於社會主義、馬 克思主義的,就達200餘種,成為新文化的主力軍,而各種探討改造中國的團體也多達300餘個。我們看那個時代蓬勃發展的思潮,各種學生刊物和組織林立, 和7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以臺灣留學生為主體的「保釣運動」,倒是有幾分相像。難怪,從五四運動過來的周恩來就說「保釣運動」是海外的五四運動。在這個新時代的開端裡,新時代的人物也冒出了歷史的舞臺,如陳獨秀、胡適、毛澤東、 周恩來等,而從舊時代走過來的人物,也有不少,如蔣介石、朱德、董必武等(就簡單提及幾個,姑且這樣分類)。20年代初期,大家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走到了 一起,這就是國共的第一次合作,以打倒割據的軍閥,統一中國為目標的黃埔軍校的北伐,與焉展開。
我們現在來看民國的歷史(1949年以前),似乎有個印象,國民黨是國民黨,共產黨是共產黨,二者涇渭分明,水火不容。這其實不是歷史的事實。我在這段時間 裡,有機會參觀了臺北(南港)的胡適紀念館,重慶(江津)的陳獨秀故居以及陝西(三原)的于右任紀念館,作為業餘的歷史愛好者,就得到這樣的印象。
在臺北的胡適紀念館,我買到了胡適講演集三冊。其中,胡適就特別誇獎他在北大時的同仁,陳獨秀這個中共早期的關鍵人物。在陳獨秀故居,我也看到了這樣的記 載:戴季陶、胡漢民、朱執信是中國的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大家知道,這三位還是國民黨的元老呢。在于右任紀念館也有這樣的記載: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委員 會,上海執行部下設的組織部,部長胡漢民,秘書毛澤東;工人農民部,部長于右任,秘書邵力子;工人運動委員會,主任于右任,秘書李立三、楊之華。20年代 著名的上海大學的校長是于右任,瞿秋白為主任。李立三和瞿秋白都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領導人物。
1927 年的國共分裂是近代中國歷史的轉捩點,蔣介石不僅屠殺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也屠殺了國民黨內和他不是同一個派別的所謂左派人士。這就逼得共產黨自己拿起 武器來保護自己,並且從此不再相信蔣介石。蔣介石的這個「清黨」也埋下了他在1949年失敗的種子,因為,一些有正義感的,有能力的國民黨人,被殺的被 殺,離開的離開。所以,有歷史學者說,是蔣介石毀了孫中山的國民黨。這樣的說法是有依據的,不無道理。
我看臺北的胡適紀念館對於胡適在五四運動中的角色說明,相當不足。我買的胡適講演集三冊,倒是把他對於白話文運動的貢獻,說得很清晰。陳獨秀由於複雜的原 因,領導中共失敗,後被共產黨開除,抗戰期間還被蔣介石關了5年。出獄後,他就隱居在江津,直到1942年去世。陳獨秀(和瞿秋白一樣)是個有骨氣的人, 他的兩個孩子還被國民黨殺害。陝西三原于右任的故鄉人對他不薄,給他設立了紀念館,保存了故居,還以他的名義舉辦了國際性的書法比賽、書法展。于右任的草 書自有其歷史地位,而他所創立的標準草書體,也有其公論。
于右任、胡適在臺灣可謂人盡皆知,但是對於他們的歷史,特別是早期的歷史,人們所知就很少了,這當然是受制於臺灣過去乃至現在的政治氛圍。于右任和孫科(孫 中山的兒子)曾在1935年聲援中共提出的「八一宣言」,主張一致對外,共同抗日。抗戰勝利後,于右任主張國共和談,他原本擬到北平參與和談的,但沒去 成,就到了臺灣。這些人到了臺灣,也都沒有了聲音,其情可諒。記得我讀建國中學的時候,有位很有名的教三民主義的老師叫任卓宣。我後來從北京坊間出版的歷 史圖書中,才知道(那時,還不比現在有網路可以查資訊),原來,他還是20年代活躍的共產黨人。任卓宣曾去過莫斯科的中山大學,以後被國民黨逮捕了,被槍 斃沒死,而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自此以後,他就轉入了蔣介石的國民黨的陣營。
民國年間,特別是早期,國共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可謂水乳交融。一家之中,父子、母女之間,各屬一派、一黨的,也很多。于右任的女兒就是共產黨的。民國年 間是中國近代社會的大發展、大轉型期。各種勢力、思潮互相有鬥爭,又有融合,萬象精彩,值得我們重新去認識、去發掘。只是目前兩岸教育下的民國史觀都很偏 頗,都圖騰化了。歷史的實情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