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意義何在?

陸企在非洲的投資也是逐年成長。圖為在肯亞的陸企友盛集團變壓器工廠,一名大陸籍工程師指導肯亞員工作業。(新華社 潘思危 攝)

陸企在非洲的投資也是逐年成長。圖為在肯亞的陸企友盛集團變壓器工廠,一名大陸籍工程師指導肯亞員工作業。(新華社 潘思危 攝)

文/張毅

11月29日,在第八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東盟宣佈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此前的APEC會議,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秘魯四國也已宣佈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至此,已有24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源何而來

中國大陸在長達十幾年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一些國家對大陸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表示懷疑。在最終簽署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中國大陸接受了一些限制性的條款,一是對中國大陸實行12年特殊保障的條款;二是對大陸紡織品出口的相關條款;三是對中國大陸出口產品反傾銷調查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待遇。

議定書第15條規定:「如接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製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世貿組織進口成員可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此項規定「應在加入之日後15年內終止」。也就是說,中國大陸15年內不自動具有市場經濟地位。要取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需要得到進口國的承認。

事實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中國大陸一直與相關國家進行完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談判。今年4月14日,紐西蘭率先承認中國大陸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這意味著大陸在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首次取得突破。

大陸外貿環境倍受限制

據大陸商務部統計,中國大陸一直是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自1979年8月歐盟對中國大陸出口的糖精和鹽類進行反傾銷調查以來,共有34個國家和地區發起了673起針對或涉及大陸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調查案件。一些國家頻繁啟動各種調查,嚴重限制了大陸產品出口,減損了大陸產品在當地的市場競爭力。

在反傾銷調查中,一些世貿組織成員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搞貿易保護主義,他們採用最多的手段就是不承認中國大陸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他們不是看陸企在生產、銷售中有無政府補貼,而是選一個參照國來比較,這種做法使陸企在應訴部分國家反傾銷調查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拿這種不公正的做法去裁決陸企進行了傾銷,處以高關稅或其他方面的保護措施,使大陸產品不得不退出當地市場。

與歐美日的貿易摩擦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今年有望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外貿出口,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稅收、就業等都有著重要影響。

目前許多國家已經承認了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是占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45%的前三大貿易夥伴歐盟、美國和日本,無一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而對大陸發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的前十位國家和地區中,絕大多數沒有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大陸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將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