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期】新華社評:嚴謹的失敗尤為可貴

文/周勉

近日,袁隆平院士的超級雜交稻第五期攻關第二次測產宣告失敗。這一結果出乎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很多人預料,但卻在科學研究的情理之中。

2000年到2014年,袁隆平領銜的超級雜交稻攻關取得了從畝產700公斤到1000公斤連續成功的「四連中」。於是,有人把袁隆平奉若神明,認為似乎只要他願意,五連中、六連中也能信手拈來。這次失敗的測產證明,科研成果並不是靠「心想事成」和專家名聲就能取得的,即使袁隆平這樣的學術權威,也有失敗的時候。

測產過程體現了科學應有的嚴謹。為了模擬農民實際生產效果,專家組堅持使用比人工收割損耗大得多的機械化收割。即使如此,面對失敗,袁隆平坦然接受,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任何科研成果的誕生,必然是建立在長期枯燥的研究和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的。科學家如果沒有對自己事業不忘初心的一片赤誠,根本無法做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古今中外凡有建樹的科學家概莫能外。

袁隆平投身雜交水稻研究超過半世紀,著眼他追求「禾下乘涼夢」的宏偉目標,這次失敗意義也許超過以往歷次成功。

在這次失敗的測產中,專家組的嚴謹和袁隆平的坦然,都令人欽佩。嚴謹赤誠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家風骨彌足珍貴,比創造新的紀錄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