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2期】浪漫說再見──退縮與消失的海岸線

生猛活跳

台東阿美族的海祭  (李文吉攝)

        海岸線,不斷擾動的自然界線,也是騷人墨客吟詠詩篇靈感的泉源。近年來,台灣各地的海岸線不停的退縮、消失,在這個騷動的邊界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


海,靠近了
        歌手空靈地在沙灘上開起露天的演唱會,月光隨著海水的漲退潮,夜風撫過椰樹梢,隨著激昂的音樂,在浪花間迴盪著寫意的生活風格……然而真實的殘酷卻是:台灣東、西部部分海岸線正逐年遭到侵蝕退縮,許多原本會讓騷人墨客歌詠的逐波平沙、電音搖滾眾人齊聚春風得意的長灘都逐漸消失,當歌手在海岸邊開唱時,也許台下的聽眾正處在一片崩塌、侵蝕的沙灘,演唱會到最後可能變成了放水燈的民俗活動。

        海岸侵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高雄旗津的風車公園,在歷次颱風與大浪侵襲之後,整個海岸線崩塌,形成連續近百公尺的海崖,原本濱海賞景的自行車道也整段陷落海中。除了旗津的海岸外,在高雄彌陀、台南永定等處的海岸也有侵蝕的現象,而就連七股瀉湖外圍的沙洲也傳出海岸侵蝕的現象,而根據相關調查的資料顯示台灣近30年來海岸退縮最嚴重的是新竹金城至香山北側,這一段海岸線向內退縮了將近500公尺,真的是所謂的桑田化作滄海了!

        這些海岸線的退縮主要自然力量來自氣候變異所帶來的風向、風速季節性改變比例的變化,造成海潮與波浪的方向轉變,也使海底潮流改變,加深了侵蝕的力道;台灣西部海岸多為沖積沙岸,沙源是來自河川的沖刷與海流搬運,近年來也因為河川上游多興建水庫與攔河堰,造成河沙直接在上游淤積,也減少了下游與海岸沙源的注挹,這一增一減間加速了海岸侵蝕的現象,也使得原先是屬於淤積的沙岸,竟然會逐年向後退縮,影響所及乃是沿岸居民身家安全,一遇颱風或漲潮就可能致使數十個村莊陷於汪洋之中,更遑論大片沿海土地的鹽化、失去耕作價值所帶來的損失。
        這些海岸退縮已經嚴重侵害海堤後方居民的生活,但目前主要對抗海岸侵蝕的方式仍是以俗稱的「肉粽」消波塊為主,然而並非所有消波塊投置均能有效減少堤岸的侵蝕,相反的,消波塊的投置往往也著重於經濟的效益,如主要港口設施或濱海重要設施的周圍,或者是充滿著政治的考量,端看海岸堤後土地是哪位政治人物或其裙帶的所有物。換言之,整個海岸的治理,是處於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的狀況,然而海潮的流向、河川沙源的挹注豈又是沿著行政區進行劃分?這都需要上升到國土治理的層次方可解決,只是一昧地放任港口與濱海設施興建而不考量海岸線的自然變動,只能依靠日復一日投置消波塊試圖對抗自然力量對環境的影響,無疑都是緣木求魚,矇眼抓藥。
海,消逝了
        如果海岸線退後是人為與自然力量的交互作用,那麼海岸線如魔術一般的消失,像是從我們的時空中硬生生抽離的魔術,那更是人為的「傑作」。試想,在冗長的海岸線上出現一處淺淺平靜的海灣,帶著一抹彎月眉般的長灘,彷彿是人間秘境一般的處女地,竟然掛上了「私人產權,非請勿入」的告示,但沙灘旁的濱海飯店就佔據著整個海灣沙灘最佳的位置,架起了太陽傘、販賣著屬於「私人」的海灘風貌,要求消費者「付費才能享受」,硬生生地將天然海灣美景轉化為私人營利的工具,整段海灘瞬間像是脫離了地表,高高在上的不可一世,因為這是政府允許的「私人產業」。這種脫離地表的海灘,正印證了電影海角七號中那句經點的台詞「海也BOT,山也BOT」,政府作不來的,就給民間「廠商」來經營。
        這樣的故事正在台東上演,一個緊鄰著阿美族刺桐部落的杉原海灘,周邊海域同時具有高度生態價值的珊瑚棲地,這個原先只是一處簡易的海水浴場,台東縣政府竟將整個海灘委託給民間業者「美麗灣公司」開發興建觀光飯店,整個開發案非但在環境影響評估方面疑點重重,而整個程序上也有嚴重瑕疵。高雄高等法院先於2009年以「未詳細調查海洋生態」等理由,認定台東縣環保局的環評審查無效;2010年又針對美麗灣度假村實際開發範圍為六公頃卻未經環評之部分,判定台東縣政府發予美麗灣度假村之建照無效,但台東縣政府仍無視於法院的判決,逕自核發使用執照。換言之,台縣政府為了杉原海水浴場度假村開發案可以說是傾全力護航,可以說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
        美麗灣公司在度假村興建的過程中,也遭到地方居民發現諸多破壞環境的行為,例如將工程廢土直接在沙灘上傾倒掩埋,未來海水浴場也未見廢水處理設施。當地居民面對這個違法破壞環境的大違建終於忍無可忍,在今年6月由當地的藝術家組成了「反反反美麗灣行動聯盟」,並發起一連串守護海岸的活動,也吸引了許多關心東海岸的藝文界人士共同關注與參與,而10月初聯盟也北上向監察院陳情,痛陳該開發案不尊重原住民的生活領域、整個開發的程序與規模顯示縣政府違法濫權且有官商勾結之嫌,要求監察院依法查辦台東縣政府。
        台灣東部長時間在發展上落後西部,也正因為資源欠缺加上整體交通條件與產業發展落差,使得東部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有相當良好的自然條件,也更有機會拒絕西部發展的方式,走一條兼具環境與經濟發展平衡的道路。然而前述杉原海灘的BOT案件,卻活生生的暴露了目前東海岸的危機,亦即是通過公部門的協助,將具有景觀價值的公有資源移轉給民間業者經營,不僅是在杉原,諸如三仙台、七星潭也都在這個過程當中從著名的自然景點,轉變成為觀光飯店興建的地點。爾後,這些自然美景將不再是人人都可親近享受的,相反地是要花錢才能享受的環境,說穿了,這就是觀光資源的私有化、財團化。當投資在海岸旁的資金越來越多,也就將人無形的排斥在海岸之外,不只是想來體驗慢活生活的觀光客、長住客,連生活在傳統領域當中的原住民,也被迫離開生活家園,一場「度假村吃人」的慘案正在海岸上演。
島嶼邊緣的陷落
        海,不遠也不近,對於環讓台灣的這個自然邊境,我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陌生。曾經有個政黨打著海洋國家的論述,試圖解開長時間因為意識型態建構對於海洋即邊防的恐懼。然而真正的狀況卻不是人民對於海岸陌生,而是海岸始終是這個國家經濟重要的門窗,那些港口與堤岸是提醒著我們政治上的開放性、這個島嶼對於貿易的依賴,特別是在西部的海岸。海岸線劇烈的擾動提醒著我們,人為的開發與自然力量交互作用的可怕。
        面對海岸線的退縮,這是在島嶼生存不能不正視的環境問題,無論是從經濟或是生態的觀點。然而真正可怕的力量,卻是以私人名義開發的強佔,那是一群人徹底將另外一群人驅離海岸的暴力,海岸自此淪為私人分段佔據底下,破碎且不連續的地塊,如果不面對這種割地分贓的行徑,有再多的美麗海岸,也只會在私人的佔領之下逐步消失。面對海岸「既遠又近」的狀況,應該是有一個更宏觀、從歷史與生態角度切入的治理,先解決海岸私有化的問題,從而面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問題,也許才能阻止島嶼邊緣無止境的陷落。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