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期】百餘年前東沙島交還中國之始末:弱國並非無外交

東沙島島碑。東沙島島碑為「海軍東沙島管理處」處長杜震於1954年1月建造,敘述東沙島的歷史沿革。立碑公告現今雖已是過時的國土主權宣示作法,因各國如今都企圖以實質經營宣示主權。

東沙島島碑。東沙島島碑為「海軍東沙島管理處」處長杜震於1954年1月建造,敘述東沙島的歷史沿革。立碑公告現今雖已是過時的國土主權宣示作法,因各國如今都企圖以實質經營宣示主權。

文/張卓如

日前的南海仲裁,太平島被貶為礁,直接損害200海哩的經濟海域,除了漁權的衝擊外,更是讓「中華民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喪失。如此喪權辱國的事情,大多數的民意都希望蔡英文能夠登上太平島,捍衛在太平島主權。回顧107年前的10月,被指責喪權辱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竟能從當時亞洲的第一強國─日本,收回東沙島,值得新政府借鏡。

東沙島深具漁業及國防價值

東沙島為東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之島嶼,為珊瑚礁堆積而成。東西長約2,800公尺,寬865公尺,陸地面積約2.38平方公里,中間包圍海水成為一個內海(潟湖),是目前我方在南海的最大領土。相對小於其六倍之太平島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吃喝用都有。現今島上物資及飲用水全仰賴台灣本島補給,水資源彌足珍貴,民生用水則透過海水淡化廠供應。該島周圍10至15浬為環礁區,潔淨白沙加碧海藍天的美景,讓台灣政府於2007年1月17日在此成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目前為了生態保育,並不對一般民眾開放觀光。

東沙島附近曾為人工浮魚礁的試驗地點。人工浮魚礁係以人為方式,吸引魚類聚集,形成食物鏈,從而可以形成新的漁場,使沿近海作業的延繩釣與曳繩釣漁船,有穩定的經營環境。台灣省水產試驗所(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之前身) 於1981年開始從事相關研究工作,派剛服役不久的「海富號」試驗船從事東沙群島表層人工浮魚礁試驗、南中國海漁場開發調查、台灣海域鯔魚資源調查與監測等。「海富號」最初設計船型是美式鰹鮪圍網船船型,同時配備有一艘小快艇「小海富」,圍網、拖網兩用曳綱絞機、網口及網位測定儀等。後來因試驗研究需要,將船型整修改成艉式拖網船型。

該所於1981年年投放8組表層人工浮魚礁於東沙島附近,經調查發現有雙帶鰺魚群聚集於表層人工浮魚礁的四周;又於翌年投放 6 組表層人工浮魚礁於台灣與東沙島之間,潛水觀察發現有大量的雙帶鰺、紅甘鰺、鬼頭刀等多種魚群;1989年輔導高雄林園區漁會所屬漁船,於東沙島北方 200 m等深線附近的海域投放 8組表層人工浮魚礁,漁船於浮魚礁區漁獲正鰹、黃鰭鮪、拉彊鰺、皮刀魚、雙帶鰺等經濟性魚類。後來,很多層人工浮魚礁被颱風打掉而不存。而「海富號」在服役30年後,致贈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敦睦友邦。未來將由馬國改裝為貨船,擔任離島間運輸接駁貨物之用。

此外,東沙島位居南海及巴士海峽交界,控制進出南海的戰略位置,深具國防價值。在早期中國大陸尚未有航空母艦及南海軍事化前,很羨慕台灣擁有東沙及太平島可作為中繼點,其天然的漁業資源,也常引起鄰國漁船越界捕撈,故這裡原由陸戰隊一個加強營的兵力負責海域安全及島上防務。但在1999年之後,為了對東南亞國家表達善意,撤掉陸戰隊,改由海巡署負責巡守。原來減少南海軍事衝突的出現的善意,反而是破壞原本均勢的局面,導致區域不安全。在2013年5月發生於巴士海峽海域台灣漁船廣大興28號在重疊經濟海域遭菲律賓公務船射擊的廣大興事件,造成漁民死亡,導致台菲關係緊張,也凸顯南海各國主權爭議,向北擴散。回顧百餘年前擁有東沙島領土權的清朝,也是抱持對該島非軍事化管理的態度,甚至置之不問,遂引起日本人的覬覦。

日本竊據東沙島  

日人在東沙島曬製螺肉後遺留之螺殼。

日人在東沙島曬製螺肉後遺留之螺殼。

1895年日本佔有台灣後,開始矚目東沙島的天然物產,除了鳥糞層磷礦,還有玳瑁、螺殼、海草等,便有染指之舉。

1907年8月,基隆日商西澤吉次從台灣出發,搭乘「四國丸號」登上東沙島,並將島名改為「西澤島」,他們拆毀了海神廟,豎起寫有「西澤島」的日本旗,還把島上百餘座中國居民的陵墓用鐵器掘開,銷毀中國人曾經居住的痕跡,並向日本内務省申請以無人島(プラタス島)之名編入台灣本島管轄。此後日本汽船每月都到這裡停靠,甚至用船載著日本人、台灣人、琉球人共約400餘人前往該島,大肆開採鳥糞層磷礦;還布設輕便鐵道二條,長約兩公里;且架設電話;築九棟之家屋及工場,作棧橋,鑿井而飲;在海上有名「鷹丸」之八噸的小汽船,以供採集海藻貝類之用。此外,日商不但在東沙島設置「西澤町」町役所,並由西澤商店發行島上專用的「西澤島通用引換劵」,作為島上台籍勞工流通貨幣購買日用品。這套紙幣雖是個人發行的私鈔,但廣義來說卻是台灣地區有史以來最早的一套外島鈔券。

《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中之英國人所繪製之東沙環礁及水道圖。圖左標示的蒲勒(拉)他士島即東沙島。

《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中之英國人所繪製之東沙環礁及水道圖。圖左標示的蒲勒(拉)他士島即東沙島。

英國促請中國收回東沙島主權

1866年,英國人蒲拉他士被風吹到了東沙島。英國官方在繪製南海的世界海圖時,就將該島命名為蒲拉他士島(Pratas Islands 日文名プラタス諸島),並順手標註屬於中國。但未曾留意於當地的天然資源而想占領該島,僅注意於該島周圍礁脈的危險,故頻頻派軍艦前往該島測量。也因此礁脈,促使英國請中國收回東沙島主權。

據1909年10月19日《台灣日日新報》的採訪報導,東沙島為珊瑚及貝殼、碎屑風化之白沙堆積而成的孤島,其周圍的礁脈為直徑25公里的圓形環礁,比東沙島大25倍,是菲律賓的馬尼拉至香港之航路中,最為危險難駛處。礁質與該島相等,珊瑚礁周圍有洲。滿潮時,礁上之洲,比比皆是,全部隱於海底。而且島與礁之間有一內澳,礁脈延數百小暗礁。島之兩側,雖有南北兩水路,然而小船不只不能入內澳,而且極小之船,希望萬全者,須避北水道,擇南水道而行。該水路如十分注意,吃水一丈五之船,可行澳內,得投錨於澳上唯一碇泊處之東北角裡。然若非背太陽而行,則難保安全。加以東北季風吹時,船在強颱濃霧之中,往往費數星期,始得至其地。為此附近航舶,更加深一層危險。然想避免東北風之吹颱,須繞東南曲角。由西南角經南水道入於澳,然而不幸觸礁沈沒者,實不可數,實無避難之方。唯碰到季風季節,若能從下風面通過,實為海員最良策。

而在退潮之時,操船者常見內澳及礁上,有許多船材破片散在,這是在數十年前遭難沈沒之英國軍艦。其鐵材機關,雖腐蝕,有時為遠航之清國漁夫拾取。然船體未解,仍存於礁之南東曲角及南西角中間。潮落之際,其上甲板露於水面。故日人西澤氏所用傭人漁夫,採集海藻,時常把此處當座席,休憩吃午餐。近來雖不聞有船舶觸礁,然而不建燈塔,航行於礁邊之船舶,終不得安全。該環礁之如此危險,航海者幾乎沒有不知道的。所以,為防船舶之衝突破壞,英國的英商洋行遂頻頻集議,想要在該礁之東曲角並東沙島各設一個燈塔,以防船舶之衝突破壞。遂請求清廷海關在東沙島興建助航設施,清廷始積極向日本交涉收回東沙島主權。 

鄭和航海圖中右下之砂為「石星石塘」即東沙島及周圍的圓形環礁。

鄭和航海圖中右下之砂為「石星石塘」即東沙島及周圍的圓形環礁。

中國對日本的交涉

東沙島自秦代以來,即為我國漁民作業漁場區域;從晉朝史籍即記載,是歷代廣東沿海漁民固有漁場及避風港。東晉元熙年間(418-451)裴淵的《廣州記》:「珊瑚洲在縣南五百里(南澳島南135浬),昔人在海中捕魚得珊瑚」;到了明崇禎元年(1628),茅元儀的《武備志》,收錄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的「鄭和航海圖」,其中所註記的「石星石塘」即南海的東沙群島;清康熙49年(1710),水師副將吳陞率艦巡查南海「石塘」的東沙群島,返航後呈奏摺將其納入大清版圖;雍正11年(西元1730年)時即劃入清朝版圖。閩、粵漁民因東沙狀似彎月,慣稱東沙島為月牙島。故先民在島上設置有天后廟、宗祠祠堂、墓園及避風房舍,惟無長居住民,故島上無市集聚落。日本人竊據該島後,地面歷史建築已被搗毀,中國先民遺物僅潟湖東北側沙下之「東沙遺址」及數口古中國式水井而已。

西澤吉次竊據東沙島的行為,很快被兩江總督端方得知。端方上報給朝廷,交由兩廣總督查明此事。但電文中只說明日本人占領了粵東沿海一島嶼,並沒有指明是哪個島。經過一番調查,清政府終於確定了東沙島的位置,明確該島應該歸廣東管轄,由兩廣總督張人駿負責該島的對外交涉事宜。雖然張人駿的名氣遠遠比不上曾任此職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但他參與主持了清末收復東沙和勘察西沙,卻足以在歷史留名。

1909年7月18日《台灣日日新報》報導張人駿氏從兩廣總督榮升兩江總督。

1909年7月18日《台灣日日新報》報導張人駿氏從兩廣總督榮升兩江總督。

張人駿向日本駐廣州總領事館交涉後,日本聲稱這個島是無主荒島,承認對這個島沒有主權,但並不代表這島就屬於中國。中國政府得拿出證據來表明對這個島有主權。張人駿列舉中國漁民在島附近捕魚,在島上建神廟、開荒種田等例子加以駁斥,日本認為這些都是中國人的片面之詞,他們非要中國找到東沙群島屬於中國的歷史文獻,尤其是地方志書中的記載作為新證據才算數。1909年3月,張人駿將《中國江海險要圖志》、《柔遠記海圖》及英國海圖等相關圖文證據提出後,日本也不得不承認東沙島歸中國所有。其中,經世文社刊本的《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它是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出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發生釀成八國聯軍之禍的庚子拳亂。該書收錄五卷23公分的地圖,由福建人陳壽彭節選了英國海軍於1867年出版的《China Sea Directory》第三卷有關中國江海險要的部分翻譯而成。

東沙島上刻有「西澤島」的碑。

東沙島上刻有「西澤島」的碑。

這本書中明確記載了東沙島是中國的領土,而英國官方繪製的海圖中也明確標明東沙島屬於中國。因當時世界頭號強國都承認東沙島是中國的,日本人還能說什麼?但日本隨即獅子大開口,要求如須承認其主權,須賠償西澤吉次在事業經營上之損失金額40餘萬圓。張人駿不為所動,由清廷以16萬償圓還日商西澤開發之費用,扣抵3萬圓作為補償中國漁民損失,實付13萬圓,並於6月22日照會日本,約同年10月兩國簽訂條款後,均派評價委員赴該島。

前往接收東沙島的清朝官員。

前往接收東沙島的清朝官員。

日本將東沙島交還中國

  10月11日,新任兩廣總督袁樹勛與日本駐廣州總領事正式簽訂了收回東沙島的條款,定於25日正式交接,並撤去西澤島標柱,降下國旗,交還清國委員。清廷初派砲艦開辨號,繼又派開辨號及巡洋艦廣海號前往,但都於途中遭遇風浪再次駛歸。至14日,派廣海號搭戴清國委員蔡康(粵省知府)、王仁棠、張斌元以下清人數名,及日本領事堀氏前往。

15日,清朝官員上陸,而清國委員蔡康竟不上陸,為此遲延至19日,日方向中方提供物品清單,中方簽字確認,就此完成東沙島接收手續。其交還物件有民房十五棟;輕便鐵道約8公里;燐鑛約三千噸;高瀨貝約千六百斤;小蒸汽船一艘;團平船及傳馬船;漁船「加老雨」船(譯音)三十餘艘;豬四十餘頭。此等物件,完全照清廷所開目錄交還,故委員毫無異議。當時《台灣日日新報》報導:「雖西澤氏所投資本幾何,莫知其詳。然船舶之破損回航費等,無形之費,亦為不少。故清國此際之買收費,不得謂之多。西澤氏不計自家之損,竟使領土權歸於清國。是非謂日清之親善大局計。決不為此也。」清國委員點收各屋宇物業後,即於10月19日午高升黃龍旗,同時由廣海號兵輪鳴砲二十一響致賀。第二天,中方留下4名「護勇」駐守島嶼,成為中國最早的守島官兵。當時已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張人駿聽到消息後,感慨道:「此謂我大清國第一次從列強手中收回自己的領土。」

1910年7月,清政府設立了「管理東沙島委員會」,實施管理東沙島事務。清政府水師則以東沙島為基點派兵駐守,巡視洋面,以示保護,初步改變了我國南部海疆無人駐守的局面。民國15年(1926) 7月,國民政府將之正名定疆為「東沙群島」,稱為東沙島( Dongsha Islands)。回顧當初,中國能在八國聯軍之禍後十年,折衝在英國、日本兩列強間收復該島的主權,值得現今台灣新政府作為未來經營南海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