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坤成
編按:
《夢中的姐姐) |
2010年3月號的《兩岸犇報》,曾經專訪過《四方報》總編:張正,訪談了辦報其間的心路歷程。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2011年的5月,《四方報》推出了「五語倫比」的計畫,除了原本的越文、泰文之外,又一口氣製作: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等三種語文,讓更多來自東南亞其他國家的移民/工,也有一份可以用自己母語閱讀的刊物。
目前的發行量,越文版約為25000份,泰文版約6000份,印尼文版10000份,菲律賓文版10000份,柬埔寨文版3000份。除越南文為每月發行外,另四種語言為雙月刊。
除了辦報外,今年暑假開始啟動「艷驚四方—當代台灣異鄉人創作巡迴展」,展期從7月開始到2012年3月底,巡迴全台各地,將4、5年來讀者投遞的畫作整理展出分享。延續「為移民發聲」的創報精神,本次策展在文字平台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至藝術平台。突出移民/工來自東南亞的藝術美學面向,淡化主流媒體營造的勞動苦力的悲情印象。
偏見或假裝看不見
據正式資料統計,從1987年起算到目前為止,台灣來自東南亞各國的配偶約有14萬人。而自1989年政府開始正式允許外勞引進到現在,現今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則高達40萬人。這兩個數字相加起來,相當於目前台灣原住民的總人口數。但到了2006年,台灣才有了第一份以東南亞移民/工為讀者的報紙《四方報》。
我們可以看到在台灣的東南亞各國人民,一部份飄洋過海嫁來台灣,滋育和生養了我們新生的一代:另一部份人適時的補充了台灣日漸匱乏的高度體力勞動的勞動人口,以及從事家務勞動的幫傭與看護。這一群人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來到了台灣這個陌生且語言不通、文化相異的社會,默默的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做出鉅大的貢獻。反觀整個台灣社會,面對著這一大群,操著不同的語言,五官容貌和膚色與我們略有不同的移民/工,一直以來卻懷著異樣或者是自高一等的心態、眼光,認為他們的國家經濟落後,所以要外出做工。而只能做工,也就意味著他們的素質和文化也是略低一等的偏見。一直以來,這些新移民/工在台灣好像是一群看不見的人,若有機會登上新聞媒體,往往也是負面新聞,社會的偏見和媒體的渲染,都加深了他們所承擔的異樣眼光。
創造多流動的狀態,才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
創刊後的《四方報》、每月收到大量來自全台各地的越南移民工來信、投稿。據編輯部粗略統計,這幾年收到了近16萬封的投稿,而裡面的畫作高達8千多件。這些繪畫的作品,因為資源侷促,創作者投稿過來的作品很多是以過期廢棄的月曆紙、影印紙、計算紙等來充當畫紙,畫下一張張生命故事、抒發生活心情的作品。
而這些作品,因為數位典藏計畫的啟動後,不再僅僅只是一次性刊登在實體的報紙上。藉由這個計畫,可以把這些多年來累積的稿件進行數位化的保存,從而上傳到網路讓更多人可以看見,能夠流通到更多更廣的地方。而這次的巡迴畫展,也是藉著數位典藏從新整理這些作品的同時,得以順勢推出,讓這些作品能夠豔驚四方。
辦畫展做為一種文化鬥爭
《四方報》從創刊以來一直就有四個特色:(1)文盲辦報、(2)Web 2.0、(3)異鄉人的好朋友、(4)文化鬥爭。文盲辦報是因為編輯部的絕大部分工作人員,對於東南亞各國語言的「不識字」。Web2.0則表示這不僅只是一份單向提供資訊的報紙而已,更希望可以和它的讀者群產生大量和密集的互動。讓他們在這個異鄉社會,可以透過閱讀母語報紙排遣寂寞和心靈上的安慰,以及提供一個抒發的管道。但更重要的是,藉由這樣一份刊物所能夠匯集和凝聚的力量,希望能夠喚醒台灣社會,去挑戰、對抗主流社會意識和價值觀,還有不平等的對待,讓我們去正視這一群人在異鄉,或異鄉已變故鄉的移工/民。
本次展覽在眾多作品中挑選出30幅作品,涵蓋9類主題:風情、夢想、人物、愛情、思鄉、自由、親情、異國工作、美麗,勾勒越南移民/工自外到內、從現實到心靈的生命面貌。透過這些作品,除了能認識越南的自然人文風情,也能看見年輕人飄洋來台,在夢想與現實夾縫中過日子。
這些作品除了畫紙、畫具簡單外。讓我們可以看見這些移民/工,在工作之外的資源其實相當不足。少數一些幸運的人,可以遇到較好的雇主,讓他們比較有揮灑的空間。而這些作品大部分還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在畫作的四周圍,創作者通常都會寫下一段話,和留下電話號碼。除了是情緒的排解外,也希望可以借這個機會,讓同在異鄉的同胞們可以互相認識,讓人在異鄉的他們不那麼的孤單。
「艷驚四方—當代台灣異鄉人創作巡迴展」,還有一個挑戰的企圖心。相較於台灣近幾年,頻繁的策劃、引進西方各大知名畫家的作品展,電視、報章雜誌上的強力廣告和推銷,彷彿在告訴我們西方不僅只是經濟、科技進步,連他們的文化、藝術創作,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一切都值得我們學習。畫展的其中一位負責人就說「在台灣提到外國人,很容易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西方人,往往都忽略掉了在我們台灣島上,其實還有很多非西方的外國人。我們把來自東南亞各國的移民/移工,都太功能性的看待了。」
透過作品展覽,可以讓台灣大眾去認識他們,這些移民/工他們的故事,和生活的酸甜苦辣,能夠採取同理心去設想,要是我們自己也處在一個異鄉,孤單寂寞的心情也是都會有的,甚至是受到排擠和歧視。藝術作品的好壞,不僅是去看它的創作繪法、技巧,來自生活的藝術創作更能帶給我們省思。一個社會如何對待新移民/移工,就反應著這個社會如何對待弱勢族群、性別和階級,就說明了這個社會真實的文明高度。偏見來自於陌生,台灣喊得震天價響的認識多元文化,不能只是把其他文化當作展示品一樣放在櫥窗,讓人瀏覽觀賞,變成文化資本的炫耀而已。移民/工來自東南亞各國,自己的母國不是沒有文化,他們來的時候也不是一片白紙,而這一切都有更多可以讓我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