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中國大陸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標誌著世界科技在量子通信領域又邁出重要一步。
對於大眾而言,量子物理有如天書。但通過「墨子號」所引發的科普報導,量子物理已被更多人知曉,並激發人們深入了解的熱情。墨子亦是如此。很多人知道他的兼愛非攻思想、城邦防御之術,卻鮮有人知道他的小孔成像、「光學八條」,以及他構建的中國最早的邏輯體系。從這個角度說,科學家將此次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取名「墨子號」,或許更加體現了對科學本身的敬意,也給了人們一個了解中國科技史的窗口。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團隊承擔了「墨子號」的有效載荷研制工作。作為首席科學家和天地一體化實驗總體組的依托單位,中科大牽頭承擔了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研製,並參與衛星有效載荷研製。
「墨子號」目前已進入預定軌道,開始為期約3個月的在軌測試。「墨子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不僅將助力於中國大陸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構建,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還將開展對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空間尺度實驗檢驗,加深人類對量子力學自身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中科院的前瞻布局和快速決策,使得中國大陸搶佔了先機,並在國際上起到引領作用。由奧地利科學院院長、維也納大學教授Anton Zeilinger領導的研究團隊主動請求加入到大陸的量子衛星項目中開展合作研究。在中科院與奧地利科學院的合作框架下,「墨子號」將實現北京與維也納之間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繼奧地利之後,德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也請求加入開展國際合作,中科大也即將與上述國家簽署協議,共同探索全球化的量子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