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3期】2011年五○年代白色恐怖秋祭慰靈大會

 走出歷史悲情迎向兩岸和平

 2011年秋祭在馬場町隆重舉行

民歌手楊祖珺獻唱

       【本報訊】20111029日下午,全台各地在50年代遭遇白色恐怖迫害的受害者及其二、三代家屬,還有許多民間團體、關心民眾約600多人來到臺北市馬場町紀念公園,於當年受難者行刑的土丘前,參加由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等團體所主辦的2011年五○年代白色恐怖秋祭慰靈大會

        1948年國民政府頒佈「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9年全面退守來台後又發佈軍事戒嚴令。在國際冷戰和國共內戰的局勢下,期間有數千人被槍斃,數以萬計的人被投入黑牢。整個台灣島陷入了將近38年的戒嚴統治,使得台灣從日據時期開始的左翼傳統也湮沒噤聲。
        就在1993年,一位政治受難者,為了完成父母的遺願。尋找被槍斃哥哥的屍骨,經過漫長的30年尋找。意外地在六張犁公墓上找到了他的哥哥的墓石,同時也發現了兩百多枚的墓石散落其間。從那年開始,每年舉辦的「秋祭」追思活動至今已經有18年的歷史。
        秋祭當日,由夏潮聯合會副會長、同時也是政治受難人家屬許育嘉宣讀祭文,隨及全體與會者齊唱安息歌;遺族代表向烈士與受難者遺孀代表獻花;以及遺族代表徐文彥、王乃雯向與會者致詞。今年的秋祭活動除了邀請藝術家陳界仁參與會場的規劃設計,同時也邀請音樂家黎國媛擔任現場音樂總監。社運工作者也是民歌手楊祖珺教授、原住民排灣族歌手林廣財、和平歌詠隊也在現場獻唱包括「來甦」、「少年中國」、「美麗島」、「走向復興」等多首歌曲,引起與會者的同聲共鳴,也讓今年的秋祭活動在莊嚴中帶來更多感動。
        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總會會長吳榮元在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時表示,今年適逢辛亥百年,我們所緬懷追思的先烈們,雖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臺灣投身變革運動的受難者和犧牲者,然他們所秉持的理想主義愛國情操,與「振興中華、統一中國」的辛亥精神一脈相承。他說,緬懷先烈們熱愛鄉土的崇高情操,要努力重現五○年代白色恐怖那段祖國分斷、骨肉相殘的血淚歷史原貌,連結兩岸近現代歷史,凝聚兩岸民族感情,創造祖國認同的共同記憶。
        吳榮元表示,值此祖國和平崛起、兩岸迎向和平新時代的關鍵時刻,我們應走出歷史悲情,把握機遇推動兩岸結束敵對狀態,打造共同家園的兩岸願景。他強調,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必然,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整體根本利益之所在。台灣人民應盡一份責任,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真正的兩岸和解,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偉業。
        2011年白色恐怖秋祭慰靈大會,最後在「向人民忠魂獻花」的儀式中,由全場與會人員手持鮮花致獻於當年烈士犧牲的土丘後圓滿結束。雖然,今年的秋祭活動沒有受到台灣當局應有的重視,但是隨著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勢所趨,現場與會者普遍認為,不僅白色恐怖受難仁及其家屬必須走出歷史悲情,兩岸關係也必需走出歷史悲情,才能迎向真正的和平與復興。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