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3期】我的家族悲劇只是整個時代悲劇的縮影

王乃雯(台灣大學博士生)

        依稀記得我是個懵懂孩子時,第一次參加了秋祭的活動,那天在三張犁的山上飄著細雨,臨時搭建的棚內懸掛了一張張黑白而肅穆的照片,當時父親指著其中一張照片和我說,那是我未曾有機會謀面的祖母,那也是祖母在生前少數幾張照片。

        透過那張照片,我看見祖母年輕而美麗的臉龐,卻有股說不出的堅毅,祖母遇難那一年才二十九歲。那時我還小,不懂得為何祖母這麼年輕就離開了當時才九歲的父親,強褓中的姑姑甚至還未斷奶,只是隱約知道祖母和她身旁一張張照片的主人一樣,是懷抱著自己的理想而犧牲了個人的私情。

        今年,我和祖母遇難的年紀相仿,但值得欣慰的是因為先輩們的付出和努力,我們得以看見中國逐漸走向安定富強的道路,而我今天能夠有機會代表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遺族致詞,對我而言心情上是極端複雜的。

        從我比較懂事開始,父親常和我說,我們家族的悲劇、骨肉流離的辛酸,只是整個時代悲劇的縮影。從鴉片戰爭伊始,近百年來因為國家的衰敗,促使了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後繼地想為中國的未來開創新的可能性。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對於先輩而言,「國」的安定才能是「家」的頂樑,對和平及進步中國的想望與期盼,讓他們放下兒女私情,而寧先成就國家的穩固。對和平的期待是希冀能終止長期內戰和對立,從百廢待舉中開始建設的事業;而對進步的想像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均富平等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尊嚴地生活。 

        今日的中國,在無數先輩們的努力下,已不再是過去百年屢遭侵略、努力救亡圖存的國家了,在自立自強的道路上,中國人學到了民族共生存的道理,少了任何一根手指都握不起一個完整的拳頭,而我們現在就站在民族復興拼圖上的最後一角、站在抉擇下一個百年民族生活圖像的關頭。眼前已露出和平的曙光、露出兩岸人民團結攜手的契機,這是歷經百年動盪後,最讓人感受的屏息寧靜的片刻,這個國度,終於有機會能終止對立,為下個百年的安居樂業開創新局。

        黎明前的黑暗總讓人害怕,前一代人犧牲奉獻埋下的種子,在這一刻要破土而出了,承接這個希望,我們要接棒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時代。過去,先輩們在民族存亡的關頭,選擇以生命來捍衛大我。而今日,我們站在這條血與汗打造的坦途上,一方面感念前人的奮鬥與無私,另一方面,我們有責任繼承先人的遺志,勇於接受新時代的各種挑戰,和平的曙光已經逐漸展露,這也為追求平等與均富的期盼奠定了基礎。馬場町上烈士們的鮮血不能白流,安息歌的歌聲不止撫慰了當年壯烈成仁的英靈,也督促著後輩心手相連,共同努力把中國帶向一個富強而和諧的康莊大道上!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