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胡林果、尚昊
「對我來說,海峽的距離並不遙遠。」在北京一所大學工作的秦方拿起手機,通過微信給遠在台灣的男友發送問候。8月9日,是這對戀人度過的第十個七夕節。
十年前,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來自大陸的她與來自台灣的他相遇相識。從同學到戀人,異國求學的五年為這對情侶奠定了堅實的愛情基礎。2011年學成畢業,兩人分別到北京和台灣的大學工作。「出於彼此事業考慮分居海峽兩岸。」秦方說。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對於宋代詞人秦觀所作《鵲橋仙》中的詩句,秦方深以為然。「真正的愛情並不需要每天都在一起,而是一種內心的滿足感。」他說。
在民間傳說中,牛郎和織女分居天河兩岸,難以逾越。而從北京到台北,秦方和男友卻可以時常往來。五年的時間過去,海峽的阻隔並沒有成為兩人愛情的障礙。
「過去五年的所有寒暑假裡,我們都會在一起,也會爭取到對方那裡進行學術研討或者項目交流。」秦方說,「現在兩岸之間的人員交流越來越頻繁,空間和距離早已不是問題。」
來到大陸三年後,台北姑娘唐千雅終於可以和男朋友——福州男孩張寶度過一個「真正的」七夕了。
「台灣的小學有一篇課文就是專門講述牛郎和織女故事的。」唐千雅說,「七夕節就應該和喜歡的人待在一起,不過之前我們總是異地,而且工作很忙,七夕都用來出差了。」
此前,這對情侶長期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日常聯絡大多依靠網路和電話,實實在在的相伴成為一種奢侈的幸福。今年6月,唐千雅幾經權衡,結束了在北京、香港和廈門三地奔波往返的生活,辭職來到福州,在開始新工作的同時,也終於得以與男朋友相守相伴。
「我為她準備了七夕禮物,希望她能夠開心,只想好好在一起。」張寶說,「計畫明年領結婚證、舉行婚禮,未來一定是幸福美滿的。」
近年來,跨海峽婚姻每年都以上萬對的速度增長,愛情之花結出碩果,越來越多兩岸有情人步入婚姻殿堂。在8月9日七夕當天,第四屆海峽兩岸七夕返親節在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舉行。傳統的七夕,成為了一次集體的跨海峽浪漫「約會」。
出生於圍頭村的吳美雲已經記不得這是自己和丈夫翁丁強度過的第幾個七夕節了,但談起與丈夫的相遇和相戀,她依然一臉甜蜜。「丈夫是台灣高雄人,我公公到大陸遊玩的時候,經鄰居介紹認識我,後來就認識了現在的丈夫,一開始我們只能電話聯繫。」吳美雲說。
「此前曾經一直兩地來回跑,在台灣斷斷續續住了3年。」吳美雲說,後來自己和丈夫定居高雄,相近的風俗習慣讓她很快適應了當地的生活,一個兒子的到來讓這個家庭更加美滿。
目前,圍頭村與台灣已有143對跨海峽新人喜結連理。這座曾是1958年「八二三」炮戰前沿陣地的村莊如今卻上演著一段段跨海峽的愛情故事。
唱著歡樂的歌謠,踏著輕快的舞步,在圍頭村,一場旨在為兩岸未婚青年搭建七夕「鵲橋」的交流活動也在同步開展。人們期待,更多的兩岸年輕人能伸出雙手、收穫愛情。「我感受到的是人與人之間、心與心之間的貼近。」今年5月份嫁到台灣的大陸「80後」姑娘劉浩說,「愛,跨越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