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的盛世風度、春秋魏晉的多彩多元,總是令接觸過中華民族歷史的人為其文明之燦爛而傾倒,特別是中華子孫,怎可能不以自己的血脈身份為榮,不以中華民族之復興為己任!
所以,我將治學的方向聚焦於兩岸分隔的現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只有將在學校所學與大陸的實際情況放在一起,才能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從而探尋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
許晉銘,來自台灣高雄,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兩個姐姐都曾在大陸生活過一段時間,現在都已經回到台灣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浸在父母、姐姐,甚或還有祖輩的愛與呵護中,想來,這樣家庭環境中長大的男孩子大多會是稍顯文弱的,而且初見許晉銘的人,也確會得到「靦腆少言」的第一觀感。可是,向深交往,大家就會發現,這位走起路來腰板挺直的台生,眉宇眼神間總會有陽剛氣息透出,感覺得到,他的「少言」,並非因為靦腆,其實緣於厚重與內斂。
中學時候,許晉銘開始接觸中國功夫,他練南派洪拳就有8年時間,而後又修習了主要流傳在北方的八極和太極。「每種拳法都有各自的文化與精神內涵,洪拳講究腰馬勁,扎實樁功的過程中,練功者正直磊落的風格就得到鍛煉;太極要求四兩破千斤,在對剛柔相濟的拳法的揣摩中,研習者圓融淡靜的心性就會得到培育;八極拳風剛猛積極,實踐運用之中,自己勇於擔當、勇於求進之氣得到許多滋養,而現在負笈大陸,正是因為想要擔當一份責任。」
為研究兩岸關係中的具體問題,許晉銘現在北京大學攻讀國際關係專業博士學位。他之前先後分別在台灣暨南大學歷史系、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獲得學士及碩士學位。關於中國歷史,許晉銘最感興趣的一段是大一統之前的先秦列國時期。一方面他覺得那是個名臣良將可以大有作為的時代,同時他也認為,各個階段的天下分合轉換雖各具個別動因,但規律性的東西總是多多少少存在著的。
「歷史上其他非大一統階段,價值觀都是多元的。如今,雖然兩岸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但在社會次文化方面,台灣百姓與大陸北方百姓之間,其實差距蠻大」,晉銘向我們介紹他的學習心得,「不過,不同社會次文化間,不存在哪種更積極或更消極之說,只是需要彼此理解,然後彼此相容。我就是在探究如何更好推動理解與相容。」
胸有擔當
許晉銘2011年時曾參加過一個名為「彩虹計劃」的交友活動。在活動中,晉銘與大陸年輕人敞開心胸地交流思想,不僅用語言、更用情緒去彼此以誠相待,活動結束時,生活習慣完全不相同的雙方不僅彼此相容,更在別時依依不捨。那次活動給晉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認為兩岸百姓間的交流交往,要從年輕世代做起,因為越是年輕人,其價值觀越是具有可塑性,而人到中年以後,往往刻板印象已經固定,很難再有大的變化。
「相較20年前,大陸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台灣年輕人不能再抱著前輩時代台灣各方面都更優越的過時想法,是時候放下刻板印象,在交流來往中多了解大陸現有的優勢了,與年輕人生活密切相關的電子商務,剛好就是大陸走在台灣前面諸項中的一個。」
「但是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尤其需要在交流交往中得到疏導和關愛。」晉銘分析說,與大陸相同世代相比,這一代台灣年輕人降生在台灣經濟向上的年代,但長大後卻面對是持續的經濟衰退。他們因為身處之前不曾想到的困境而憂心忡忡,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一部分人選擇的逃避方式是追逐「小確幸」的生活態度,另一部分人選擇的逃避方式則是向臆想中的「敵手」宣泄逆反心理。
「台灣年輕人面臨的困境其實主要與台灣過去的產業結構有關。」晉銘解釋說,「四小龍」起飛以來,台灣經濟的主體力量一直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很難像日韓大型企業那樣擁有充裕資金來做產品研發和主業轉型,以迅速適應新技術革命浪潮;同時台灣中小企業多是勞動力密集型,而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發展完全受制於地區人力成本的比較變化情況。「釐清真實情況,年輕世代就會發現,擺脫衰退困境,正應寄希望於自己對台灣產業結構的積極改造。」
「兩種傾向其實都很消極,都需要理解和疏導,特別是對後一部分相對激進的年輕人。」晉銘告訴我們,他覺得自己有很大的責任去幫助那些人走出海島看看,搞搞清楚,大陸並不是他們困境的源頭,反而可能是他們走出困境的後援。
傾情建言
晉銘在給我們的論文中建言,兩岸交流來往尤其是大陸一方,下一步要加快考慮如何才能施惠到最多台灣民眾。「小群政商名流受惠並不能夠代表多數台灣百姓得益,從務實的角度觀察,任何政策,得到多數民意支持才是良策。」他引述鄭仁智在《「九合一」選舉後中國大陸對台政策觀察》一文中的觀點說,台灣目前正處於政治重組、社會激化、世代變遷的年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中小企業、中低階層、中南部民眾、台灣青年對失業狀況、薪資低落、高房價的苦悶,完全反映在選票上,此為國民黨慘敗、民進黨勝選的主因。「之前民進黨延誤兩岸經貿的正常推動,使台灣經濟發展延滯,同樣引起台灣民眾的不滿,也導致失去政權。」
晉銘表示,台商投資大陸以及兩岸經貿往來發展,對於兩岸經濟社會發展都有深遠意義,它們向大陸提供了資金與技術,對台灣的產業升級也有很大幫助,基本是達到了雙向互利的共贏結果。但由於技術問題,兩岸商務經貿來往的熱絡,對於少數大型台資企業「滾雪球」式發展的推動力更強;而對作為台灣經濟主體的、大多仍在苦撐待變的眾多中小企業的助力,卻不明顯。錦上添花積極、雪中送炭消極,順應了近年台灣島內貧富差距擴大的情勢,卻使大陸的惠台政策因為百姓無感而大打折扣,甚至反使島內民眾感到擔憂,部分台灣年輕人對於大陸的不滿情緒也正是由此而來。
晉銘表示,2015年5月的兩黨領導會面、2015年11月的兩岸領導人會面,都傳出了「必須將兩岸交流的紅利讓全民共享」的高層聲音。由此來看,兩岸均已認識到相關問題的嚴重性,現在所期盼的,就是政、商、學各界有識、有志之士盡快在技術層面具體籌劃,讓相關意見得到落實。「我的學術工作也會圍繞這個核心展開,這是我必須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