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水質如何,水價幾多?:透視南水北調的社會關注點

文編/吳松山

歷經十餘年建設的大陸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一年多以來,所謂「清水北上」給沿線城市帶來了哪些變化?水質究竟如何?水價如何變動?南水北調的預期效益實現了嗎?

調了多少水?

截至2015年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分水水量22.2億立方公尺,根據規劃,南水北調中線項目年均調水量為95億立方公尺,通水第一年的調水量約為規劃量的四分之一。這是由於受水區需水量增長是動態過程,各省市結合本地水資源實際情况確定了不同配套工程的建設進度,目前還有部分配套工程仍在建設中。

從工程的受益人口看,一年來共有約3800萬人喝上長江水,人數最多的為河南省1400餘萬人,其次是北京市約1100萬人,天津和河北也分別有800萬人和500萬人。

水質怎麽樣?

南水北調通水之後,對於普通市民來說,水質變化最大的感受可能是「水垢少了」。過去北京用地下水燒飯做麵時,盆邊總有一圈白色水垢,但通上南水北調水後,水垢基本看不到。

優良的原水水質,也降低了淨水工藝處理中的物料消耗。在河南許昌,當地自來水生産原來取用北汝河水,每生產一千噸自來水,需投加淨水劑(聚合氯化鋁)6千克左右,現在用南水北調水僅需加入2千克左右。

水價漲沒漲?

在通水之初,大陸社會各界對千里調水的成本特別是水價問題十分關注。由於主幹道剛通水一年多,部分地區配套工程仍在建設中,用水情况不一,目前很多受水區的水價還未變化,但也有部分地區正在醞釀漲價。

南水北調受水區用戶終端水價是由受水區多水源的綜合成本(含南水北調水價)、自來水廠加工和運營成本、污水處理費、水資源費等構成,南水北調水價僅是水源成本的一部分,直接影響程度較低。據測算,受水區按最終用水價支付的用水費用,占居民消費總支出比重不會超過2%,仍然在居民可承受能力範圍之內。

社會效益怎麽樣?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僅是沿線居民的「大水缸」,也對遏制沿線地下水超採、促進生態環境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據報導,中線工程通水以來,北京向運行中的地下水水源地補充南水,重點回補了多年來超採嚴重的密雲、懷柔、順義水源地,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在河南,為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供水效益,河南省在南水北調供水範圍內,嚴格壓採地下水,多用南水北調水。目前,新野二水廠等15座水廠水源已由開採地下水置換為南水北調水,鄧州市等14座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養,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天津市由於深層地下水多年超採,通水時日尚短,據目前觀測,仍不足以引起地下水位的明顯回升。但南水進津後,城市生產生活用水水源得到有效補給,替換出一部分引灤外調水和本地自產水。一年來,累計向景觀河道補水3.93億立方公尺,創歷年環境補水量之最,極大地改善了城市水環境。